外卖平台,需要一个“胖东来”
最近某东高调宣传外卖业务,中午趁着有优惠点了一份。对于某东向同行的宣战,以及对外卖行业做出的承诺,具体落地情况和影响还需观察,暂不点评。就算按计划招满十万全职五险一金的骑手,也不过是占整个行业百分之一的水平。当然,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这总归是在履行社会义务方面的一个进步。
至于东子宣称的要控制外卖净利率不超过5%,则受到颇多争议。这看起来本来应该是表达某东外卖要以微利为导向,但摩根大通给出的数据显示全球外卖行业平均值为2.2%,某团外卖业务2024年净利率2.8%。乍一看起来外卖行业平均利润率好像很低?实际上拆开财报看,外卖毛利率是很高的,净利率可以“优化”,这是其一;其二是外卖业务是本地高频业务,带来的用户和数据价值远不是财报上明面的利率能体现的。
这里估且认为东子说的5%利润率和平台们目前财报体现的并不是同一个事情。事实上对外卖平台们来说,目前的所谓“行政成本”、“销售成本”等等还有很大的压缩空间。
这里从一个行业内司空见惯,新闻也从不鲜见,但一到讨论行业问题的“正经场合”就总被忽视的切口来讨论,就是平台内部的腐败问题。这两年从极氪爆雷,蔚来巨额亏损,小鹏引入长城王凤英进行供应链反腐等等事情中可以看出,新兴科技企业内部的腐败问题很多时候比老牌企业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这种腐败问题是真的能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
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媒体喉舌,资本肉喇叭等等一提到企业腐败问题就把矛头指向国企,却一直有意无意的无视国企有完善的监管体系,私企缺乏外部监管,腐败问题容易更为严重的事实。
互联网企业当然同样存在着大量腐败现象,其中外卖平台内部的腐败问题很有代表性。外卖业务虽然最终面向C端的消费者,但重点在于管理B端的两头,商家和各地的代理商。
在商家一端,明面的是买流量和曝光,暗面的是限流和对于差评的处理,关于这点已经被社会广为诟病。代理商一端发生的事情更传统,比如行业早年总是能听到某某平台城市经理一下飞机就被地方各路活力人士土豪乡绅团团包围,不到两年房车齐备盆满钵满之类的故事。
自从《困在算法里的外卖骑手》一文爆火之后,整个社会对平台算法对劳动的压榨和异化进行了大量批评,但实际上,算法本身作为一种技术,在这个行业背了太多的锅。比如说,算法能解决内部腐败问题吗?比如说,算法能缓解平台们内部日益内卷畸形的KPI考核体系吗?当算法把骑手履约质量优化到99%后面小数点一位,但在新一轮优化淘汰的考核中,KPI指标变成了99%后面小数点两位,这时候算法还能有多大用处?到小数点两位的份上,真的还有必要做什么提升和考核吗?但为了KPI,也只能是死命压榨骑手,压到哪步算哪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