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国军抗战老兵”是一个伪概念
经历了解放战争这一历史大潮的淘洗,所谓“国军抗战老兵”已不复存在,变成一个纯粹的伪概念。应该根据新的身份——起义人员、解放战士、俘虏等来称呼、对待他们。
几天前,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国军抗战老兵”在主流媒体上很出了一次风头,接受致敬、享受荣耀的都是他们。八路军、新四军老兵,解放军老兵,志愿军老兵在哪里呢?他们本应是这个日子的主角,但我在主流媒体上却基本没看到他们的踪影。
“国军抗战老兵”对“解放军老战士”鹊巢鸠占,掠取了他们的荣誉,盗取了他们本应享受的尊敬与热爱,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是政治上的认贼作父,会带来政治认同的混乱,甚至动摇共和国的根基。
国军老兵以“民国遗民”的形象出现,传递的信号是对共和国的不认同,却得到共和国媒体的大规模宣传,这是十足的政治乱伦。
试问,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会如此大规模地宣传、褒扬前清士兵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民国政府是作为清政府的对立面出现的,清军士兵的形象越高大,民国政府就越是没有合法性。
说起来,我应该是国内最早关注国军抗战老兵问题,并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媒体人之一了。2004年,因为有感于法国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仪式上参战老兵所享有的荣耀,我写了一篇新闻评论《感恩老兵》,提出要善待包括国军抗战老兵在内的所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
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了大量转载、转发,2005年,更被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推荐,获得了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当年写这样一篇文章,纯粹是源自“老兵关爱老兵”的朴素情感,因为笔者也是一个老兵。但当时没有料到的是,这个问题以后会发酵成一个政治议题,并逐渐向闹剧、丑剧的方向发展。
最近几年,媒体以及一些“国粉”志愿者,时不时的会从某个社会角落里发现一个所谓“国军抗战老兵”,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早年投身黄埔,在国军内有很好的发展,抗战爆发后转战山东、湖南,然后参加中国远征军,出生入死,战功累累,1949年后屡遭迫害,晚景凄凉,孑然一身,满身伤病,要么靠捡破烂为生,要么靠乞讨活命,他们如今别无所求,只望国家承认,标准照是颤巍巍的对着镜头行军礼。
和对狼牙山五壮士等“共军”抗战老兵的事迹百般挑剔,连他们壮烈跳崖时究竟是“溜”还是“滚”都要考证一番的“严谨”态度不同,媒体对这些国军抗战老兵的“叙述”(天晓得,也许这些说不上是可怜还是幸运的老人根本就没有任何叙述,只是媒体或志愿者在“叙述”罢了),采取了照单全收,完全相信的态度——尽管许多叙述有如此明显的破绽,比如屈指一算,有的老兵六岁就上了黄埔军校,有的老兵的部队番号根本就不存在。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