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评《800》:应该给“八百壮士”真实的尊重
01
—
事实上,管虎是一个我相当欣赏的中生代导演。
2014年,他拍摄的《老炮儿》触及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
晚近三十多年生长起来的官产学媒等主流精英,由于堕落和腐败而丧失了道德权威,不能充当社会文化上的“父亲”,以至于年轻一代不得不面对“认贼作父”的窘境。
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父亲”的缺位,意味着一个社会“无君无父”,有点不稳定了。
这次管虎拍摄《800》,浓墨重彩地表现国军英雄,从广义的角度上说,也是一种寻找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父亲”的行为,而《800》之所以引起如此之大的争议,当然是因为“找错了爹”。
“认贼作父”是尴尬的,认曾经的手下败将为父,就更是有点无厘头,乃至下贱了。
考虑到管虎导演本人的父亲管宗祥老爷子是老八路,全程参加了解放战争,也可以说曾经为了建立新中国出生入死,这件事就尤其显得具有黑色幽默效果。
02
—
按照管虎导演自己说法,他是要表现“普通一兵、明知必败之事,仍抱定必死之心、作为种子唤醒了更多的同胞”。
果能如此,那当然是不错的。遗憾的是,管虎还是没有把握好这个题材,他驾驭不了自己设想的主题,最终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为什么呢?因为“必败”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是日军的暂时强大;
第二个,是蒋介石和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反动与落后。
但在《800》当中,管虎只对第一个原因有所揭示,但对第二个原因,却通过相当“燃爆”的“血肉护旗”桥段,予以了遮蔽和美化。
要知道,在抗战期间,由于国军的连续溃败,这面青天白日旗并不是胜利的象征,也不能代表民族精神,它在很大程度上象征了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
并且,托庇于日军卵翼之下的汪精卫伪政权,使用的也是这面旗帜。
这面旗帜斑驳陆离,实在是太脏了。
管虎如果真的想表现他所设想的主题,完全可以不要这个桥段。
03
—
从真实的历史来看,谢晋元率领所部撤入四行仓库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带这面旗帜,可见他们对这面旗帜的感情,远不如今天大陆的“民国范儿”知识精英。
国军士兵基本都是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这面旗帜代表了压迫他们的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不代表他们的利益——也许士兵们并没有从理论上达到如此的认识深度,但经验和感觉是不会错的。
后来,女童子军杨惠敏刚好送来一面“国旗”(是自发送来的,并非应谢晋元要求),因为四行仓库靠近英租界又形成“围观”效应,所以他们才在楼顶升起了这面旗帜,但冒着日本飞机扫射,以血肉之躯护旗的情节,则是真没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