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长江与国防——基于抗日战争经验的分析
【原编者按】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从战略高度保护长江黄金水道,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本刊2018年第2期刊登张文木教授《“黄金水道”上的国家安全》一文后,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许多读者表示,从国家安全角度理解和把握长江“黄金水道”的战略价值,对开展工程咨询工作有极大裨益,希望能有更深入的解读。应广大读者要求,经作者同意,本刊将全文刊登张文木教授的《长江与国防安全》一文,以飨读者。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围绕“两个一百年”,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长江对于国防的意义,推进国防长江的建设,对于中国的未来是有益的。
一、交通问题即国防问题
交通问题亦是国防问题。对渔民来说长江的意义是打鱼,对商人来说长江的意义是赚钱,但对于国防来说,长江的意义是交通。目标、效率和速度是军事管理的三要素,而后两者成败的关键在于交通。
(一)道法自然:最可靠的交通是最自然的交通
自然交通分陆路与水路。陆路是人走出来的,水路则是数亿年间大自然预设的,因而是最稳定的。
救灾效率是检验交通通畅水平的试金石。对此,我们感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2008年那次冰灾,其间整个电闸都关闭了,许多野外架线设备被冻得变形,候车大厅里人山人海,聚集着大量等车的人。那时高铁还没有现在这样普及,不知道今天的高铁如果遇到那样的情况还能不能开,轨道会不会发生变形,况且极端雷雨天气对高铁运行有着极大的限制。再比如,我军正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救灾大部队到了汶川迟迟不能迅速进入灾区,部队进去后通信信号在深山里又不通畅。这迫使我们军人从几千米的高空实行高危空降。为什么?因为人工道路及其可依赖的交通工具都失去作用。可见,最靠得住的交通就是最自然的交通。发展高铁、电气化运输,这些都是对的,但是这些东西与最自然的东西比,其稳定性要差得多。但在战时如果因此导致兵员及装备送不上去,责任就大了。所以我们现在考虑军事的问题,既要重视人工交通,提升交通的科技含量,更要重视自然交通,尽量保留、利用稳定性较好的交通。对长江而言,我们要更多地从国防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目前我们提出“平安长江、数字长江、阳光长江、和谐长江”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应该考虑再加上一个“国防长江”。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