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干强:论国家安全的经济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2013)】
这对于科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及其工作机制,确保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一般的实践来看,所谓底线就是主体根据实践的价值目标,判断实践成功还是失败的界限。底线思维是一种重要的辩证思维方法,它能使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过程中,对照可能产生的最坏结果,预先发现行为失误;面对不同阶段的各种矛盾,既在底线之上敢于大胆试验和探索,又注意及时防止突破底线的失误,从而不断校正实践方向,最终达到实践成功的目的。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2013)】
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属于宏观的、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实践范畴。国家安全战略的主体必须认清国家安全的底线,也就是科学判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领域是否安全的客观界限,才能在实践中增强维护全局安全的自觉性,掌握主动权。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尤其是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这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可以认为,一个国家的生态、经济安全,决定其政治、文化和社会(狭义)的安全;而政治、文化和社会(狭义)的安全又对生态、经济的安全起到维护作用。就生态和经济两者关系而言,尽管生态的作用更为基本,是社会生产力的“源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生态与经济往往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把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归并在一起,统称经济安全。在这种含义上,经济安全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安全;经济安全的底线也是国家整体安全的基本底线。
那么,国家安全的经济底线究竟是什么?人们能够把握吗?笔者认为,这种底线不但客观存在,而且完全可以把握宏观经济数量界限。它主要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底线、全国人民可持续生存的底线和中国民族经济独立自主的底线三股相互结合的底线综合构成。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底线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我国国家安全的第一股经济底线。我国宪法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004)。】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