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今天,播出《送瘟神》这部剧恰当其时
“医疗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01
目前,以武汉为中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斗争,如果用军事术语来表述的话,不妨称为武汉保卫战。
去年12月,宣布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外围接触战;1月23日,宣布“封城”,意味着保卫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病毒已攻破城防,登堂入室,形势严峻,武汉危在旦夕。
现在,武汉全城已进入战时状态,中央也从各地调集精兵强将驰援武汉,深信在不久之后的春暖花开时节,一定能够战胜猖獗一时的病毒。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当不得不进行“保卫战”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在防疫问题上已经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尽管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但代价和成本无疑将相当惊人的。
也许,我们现在就应该思考:在经历了2003年抗击SARS之役17年后,为什么再次陷入了几乎完全相同的被动局面?
这里就存在一个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思路问题。
02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用很低的成本,使人民的健康状况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到50年代末,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刚刚10年左右的时间,天花、鼠疫、霍乱、性病等烈性传染病就基本绝迹,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疟疾等几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也得到了有效的防治,婴儿死亡率大大下降,人均寿命急剧增加,人口也开始迅速“膨胀”了。
新中国取得如此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详细论述,需要一部鸿篇巨制。
这里只谈一点,就是毛主席提出的“预防为主”的方针。
这一方针在战胜血吸虫病的斗争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03
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数千年,就像瘟神一样威胁着农村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
儿童被传染血吸虫病后,会影响发育甚至成为侏儒;妇女被感染后,多数不能生育;青壮年感染后,就丧失劳动力以至死亡。
解放初期,血吸虫病在我国南部及长江沿岸一带蔓延,病人达1000多万。不少疫区人烟稀少,田园荒芜,还出现了许多无人村。
江西省余江县是当时血吸虫病的重灾区。
1919年到1949年先后有29000多人死于血吸虫病,42个村庄濒临毁灭,原有500多户,2200多人的荐头村,在解放时只剩下了8户。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