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胡锡进先生,你在为方方背书吗?
01
4月8日,《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自己的自媒体上推出了一篇文章《方方日记在美国出版,公众对她的态度会变得更快》。
不久之后,这篇文章被《环球时报》转载。阅读量上的很快,微博上也在讨论这篇文章。
胡总的评论文章当然是极出色的,但他的表达方式,经常令我感到困惑。
一般的评论文章作者,总是生怕读者不明白自己的观点,所以总是竭尽全力把话说得简单明了。
胡总却恰恰相反,似乎读者能够明白他的观点才是他最担心的,所以他总是吞吞吐吐,不肯说一句痛快话,全部修辞都是为了隐藏自己的观点。
这篇《方方日记在美国出版,公众对她的态度会变得更快》的文风也是如此,对方方日记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他始终不肯做旗帜鲜明的表态。
不过,在付出了类似童年时捡煤渣一样的努力之后,我还是从这篇文章淘出了有用的几句话——
“很多中国人对武汉抗疫情况的认识有着当时的局限,相信方方本人也会是那样。”
“这个时候方方日记被美国的出版商加紧出版,散发出来的决不是什么好味道……这会影响很多人对方方日记的态度。”
“然而这部日记在今天和之后拿到美国和西方去扩散,就是另一回事了。它不会是一般的纪实文学交流,它一定会被国际政治捕捉到。”
我把这几句话翻译成一般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
方方日记的问题:
1、是“认识局限”;
2、是“家丑外扬”;
3、本来是好东西,但现在被外国人利用,所以也不能说好了。
胡总把他个人的视频节目命名为“胡侃”,现在我要说,胡锡进先生,您在胡扯!
胡总的这几点结论,实际上是对所有参与批评方方日记的人污蔑和羞辱,似乎批评者是一些不宽容的人,爱护短的人,过于敏感脆弱的人。
方方日记的问题,当然不在于“认识局限”,而是其中渗透的仇恨与偏见;也没有什么人害怕什么“家丑外扬”,而是反感她违反现场报道需要亲闻、亲历、亲见,间接报道需要两个以上可查证的消息来源的原则,用道听途说、飞短流长冒充“事实”。
最重要的,方方日记之所以引发批评,正如我在《评方方“日记”:始于谣言,终于谣言》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关键在于她编造谣言——
方方的“日记”,以“殡葬馆满地无主手机”的谣言引起关注始,以造谣仍然在与死神搏斗的梁护士已经死亡终,可谓始也谣言,终也谣言。
谣言之所以成为方方“日记”的主题词,这是由她在深宅大院内蛰伏不出却要冒充现场报道这一基本“创作”形式所决定的。由于“日记”是现场缺位的“现场报道”,所以就不可能不充斥着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和粗制滥造的低级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