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金融+时代”的政策趋势及隐忧


  “金融+时代”的政策趋势及隐忧

  十年前,中国最流行的网络语言是“互联网+”,借助它,可以在实体上获益,更能够从资本市场获益。现在,基本不提这个概念。原因是什么?互联网的全球化和无死角覆盖,无须再提互联网。

  可以这么认为,互联网是对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最具革命性的事物,我们无法衡量它的好与不好,但它的影响在可见的未来是不可撼动的,可能是几百年,也可能是上千年,我们现在讨论的每一项新科技都将以互联网为载体,每一个人都不离不开这张网。

  单就中国一个特定的实体而言,“金融+”必将是下一个十年的高频事件,蚂蚁集团的暂停上市,P2P的清零,都不预示金融大改革的结束,恰恰相反,它预示着大金融时代的开始,一种对金融玩法重新定位的开始。

  如何观察未来可见的金融时代?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政策切换是金融大改革的起点,不是终点。

  我一直在不厌其烦地强调一个观点——人决定方向。政策,在一般公众的认识里,要么出自于民选的“代表群体”,要么出自于看得见的部委机构。然而,现实中的政策产生过程可能并不是这样,“特定的人”和“特定的群体”才是真正的操般手。这两个“特定”分布在哪里?一部分在政策机构里,一部分在高校,一部分在智库。这几大块的顶级精英可以相互转换,年轻时,智库人士和学院派可以进入行政机构,退休后,决策人士又可以回到智库或高校。比如说清华,它不是为科学而立,它的更大贡献在于掌握着相当比重的决策权(决策人)。

  大家需要了解以下高端名词:五道口,陆家嘴,亚布力,博鳌,50人论坛,40人团,一行两会,等等。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因为这里面的人就是决定中国经济走向的主流。他们的绝大多数都有留美经历,部分人甚至国籍也是美国,他们对经济金融改革的政策吹风足以引导所有媒体跟风,普通百姓能从网络看到的“改革热词”都是他们在各类“高峰会议”中提到的倡议。中国的金融改革,不管以什么速度和方式进行,方向上绝对是仿制美国,或者说试图用“美国模式”同美国竞争。有两个人大家应该很熟悉,胡祖六和陈志武。前者曾经差点任职央行副行长,要不是被民意抵制的话。后者是央企的独立董事,是很多地方政府的坐上宾,说话的份量绝不亚于部级官员。

  ●●金融大争论不是回归传统,是进行结构调整。

  过去,大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说法比较熟悉,很少听说过金融结构调整。未来,金融结构调整会慢慢进入大家的日常生活。

  什么是金融结构调整?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