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延迟退休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延退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争论多年的延迟退休问题在沉默了两三年后突然又被高调提出来,虽然政策还没有最终定稿,但风声已经吹得很紧了。
为什么会这样?在我看来,延退问题,本质上是养老问题,延退很紧迫,说明养老金的供需平衡已经开始出现问题,甚至可能是危机在即,这会倒逼延退制度的推出。如果不把养老制度安排好,简单地延迟退休,表面看,是少付了几年退休金,但给年轻人就业制造出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可能更大,现在的就业形势并不理想。谈延退,还不如先谈养老制度改革。
总结中国养老制度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三点:
市场化改革意味着庞氏骗局的国产化。凡是用市场手段构建养老体系的国家,本质上讲都是庞氏骗局,能撑多久就是多久,破产以后再重构,它跟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类似。年轻人必须不断地为养老体系充钱,以维持资金池的水位,资金池越大,年轻人的负担就越重。
老少倒挂现象让养老体系不堪重负。为了兑现承诺,中国的养老金年年增长,增长率大约为5%,而年轻人的就业工资未必能实现年年增长。另外,相当大一部分高职称和高职级退休人员,退休金甚至可以达到远超城镇在职人员平均工资的水平,在广州,正高退休的干部和教师,养老金可达13000元以上,而相当多年轻人的月工资还不足其一半。老少倒挂会造成什么结果呢?简单讲有两个负面影响:一是刺伤年轻人的工作积极性;二是造成少啃老的被动局面。
制度级差和区域级差过大。制度级差主要体现在同一地区不同身份者之间,地区级差主要体现在经济水平上面。不同身份,就是指职称职级不同,他们的差别并不一定是因为缴费水平有这么大差距,是制度性规定造成的,比如说,教授,厅长,退休工资可能是相同工龄工人的两倍。地区级差,也不完全是因为缴费水平造成,而是各地财政补贴能力的差距所致。中国的地区经济级差不能完全归因于人的因素,更多也取决于政策,珠三角,长三角,经济那么发达,并非这两地的人比中国其它地方的人更聪明、更能创造财富,主要还是取决于近几十年的政策取向。由此造成的财富级差不能完全由当地享用,国家应该进行统筹。
养老不能完全靠政府,但政府必须为人民提供其职责内的保障,而所谓中国养老制度或者说养老方案均是指职责内的部分。有人认为,中国养老金制度要由“双轨制”变成“单轨制”。这恐怕不太可能,任何国家可能都做不到单轨制。我们要去掉的是“权力双轨制”,要建立的是“责权多轨制”,养老金必须体现“权责对等”。反对“多轨制”的目标应是由“身份制养老”转变为“责任制养老”。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