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民主课》被书写出来是中国文坛一个革命性的“造反事件”
老田按:《民主课》小说,在电脑上的文件保存日期是2011/12/07,这应该是最初读到小说的时间。那时还不认识曹老师,看到这篇小说之后很高兴——终于有人从历史实际出发写出文学题材的作品了,迅速就转到北大学生办的“左岸”文学网站连载,彼时在左岸访问量还是不错的。搜索我的电脑文件,还发现我当时就写过一篇“小说的政治考古学”性质的读后感,不过没有写完就丢下了,我后来也忘了。今天翻出来,就顺一下文字,也发出来,算是给自己当时的心理状况留下一个记录。
一、文学形象承担的意识形态功能
我老家有一句谚语“真人面前不说假话”,这是说,对着知情者说假话总要面临着被揭穿的窘况,所以是最不适合说假话的场合。十分反常的是,文化大革命有成千万乃至上亿的亲历者,但是,改开年代反应文化大革命的文学形象和学术结论却百分之百造假。曹征路先生的小说《民主课》,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不以说假话为目的的小说,对于小说中间人物的代表性和故事情节展开与真实历史线条的吻合程度,大可以讨论,但是,这部小说不是为了说假话,不是为了掩盖历史,则是确凿无疑的。
文革有那么多的知情者和亲历者,但是,文学形象的造假(也就是著名的“伤痕文学”)则持续了三十年,这件事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间都很有点反常。知情者众多但是造假者同样众多而且长期坚持不懈,这件古怪事情大违常理,显然,背后肯定有着力量和利益的推动,要么是有权有势的人不让人说真话,要么是说假话能够获得巨大的利益结果成为一股潮流,或者兼而有之。
从严海蓉访问曹征路先生的内容中间知道,曹先生是在退休之后才写了这部小说,显然,退休大大地弱化了来自体制中间那些强有力的束缚,这大概是曹先生于2011年而不是1995年写出《民主课》的原因。毕竟曹先生是文革的亲历者,他很长时间并没有产生文革写作的愿望,而且曹先生自承是1995年就已经产生了新的思想,但是,这个新思想在16年之后才开花结果,孕育期长的有些离谱。我上网查了一下,今天在中国文坛中间掌握话语权和行政权力的人,多数是“伤痕文学”的出身,只要一想到跟这一群庞然大物说不同的意见写不同的文学形象,对于无权无势的人说肯定有点心虚,曹先生能够在退休之后写出《民主课》,也算是胆子不小。
小说都是有政治思想的,而且小说也是用来体现政治思想的。毛老人家说“写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这不全面,写小说如果不是反对这个党肯定会想要反对那个党,或者反过来,写小说一定是支持那个党或者支持这个党的。“无党小说”可能也曾经有过,中国古代儒家的老先生们说曾经有一个“不偏不党、王道荡荡”的时代,但说这个话的时候,就已经是“王道之迹熄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