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对全球疫情后遗症的研判
对全球疫情后遗症的研判
新冠疫情,是人类在二十一世纪经历的第一场集体灾难,但决不是最大灾难。
疫情,既可以认为是天灾,也可以认为是人祸,病毒本身具有双重疑点。
对比全球大国抗疫,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这并不只是从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比较后的结论,从政府对生命的尊重视角看更是这样。
中国防疫的成功,鼓舞了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这是正面收获。但也刺激了部分人士的盲目自大,他们根据外围疫情的被动对未来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做出不切实际的预测,有人认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将引领世界,还有人认为,二十二世纪,中国还可能引领世界。
我本人没有这么乐观,不要说引领两个世纪,就是引领二十年的结论都不敢下。对未来做判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任何牛人都不要轻言。大家不妨反问一下自己:十年前,二十年前,你对今日中国的预测有多少是准确的?你对今日世界的预测有多少是准确的?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信心膨胀?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外国的灾难深重,他们认定外国的创伤已经触及了国家层面的不可逆转。
实际并不会这样,我们不需要预测太远,不妨先预测一下全球疫情后遗症。
经济后遗症
眼前的印度,有近乎崩溃的迹象,有专家据此判断,印度经济至少要倒退二十年,另有专家讲,印度未来赶上中国的机会是零,还有专家讲,印度未来只配在大国后面当个小跟班。
印度死亡人数确实很多,还会继续有更多的人死亡,美国死得更多,巴西也不少。还有不少国家会继续大量死人,疫情给世界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持续几年,即使疫苗充足,情况也会是这样。
在我看来,无论有多严重的疫情影响,灾难不会改变世界经济的大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无论从它对人类灵魂的触动还是战争导致的死亡人数,其灾难的深重性都远超这次疫情。但二战之后,世界恢复之快远超战时的悲情预测,欧洲只花了大约十三年时间便达到了让美国调整战略的程度,日本只花了大约十五年时间,就实现生产能力的颠覆性变革,在池田勇人时代,日本已经开始向全世界输出生产力。苏联的进步更是可以用“飞速”来形容。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灾难只是人类进步的绊脚石,不是人类前进的断头铡。
死人,对个人和家庭而言,是百分百悲剧,但对社会而言,它只是一种悲情的传递,不对社会运动趋势产生影响,美国即使死亡100万人,美国的国家机器、社会机器、教育机器、武装机器和文化机器还会照常运转,其它国家也一样,印度即使死亡1000万人,也改变不了印度已经达到的与世界共同拥有的现代化水平。
革命也主要是新型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休息权”,生产者有什么权力,有多大的权力是生产关系决定的,这又是建立在阶级对抗上,真正的政治经济学家,应该去研究事物内部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在这说什么“引领世界”的大话!!
百度
作者忘了美国人口死亡3亿,“美国”就不“会照常运转”了。有印第安人为证。
作者忘了美国人口死亡3亿,“美国”就不“会照常运转”了。有印第安人为证。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