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统一台湾,必须有不惜代价的“铁血”决心!
【编者按】“台湾是中国主权利益所在,必须有不惜代价的‘铁血’决心!”这是著名中国海权、战略问题专家张文木教授在《台湾问题与亚太战略格局》一文中的论断。该文原刊于《中国改革》2003年第12期,收录于《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经作者授权于2016年1月27日在“昆仑策研究院”公众号网上首发。《以整体视角认识中国海权》一文,系《国际先驱导报》对张文木教授的专访。文中,张文木教授从“三海一体”的整体视角审视和梳理中国的海权问题,分析了海权和陆权的辩证关系及我国的优势。他重点指出台海是中国海权战略的关键,完成台海统一将使中国海权走向深蓝,使中国的战略海洋力量彻底形成合力。经作者授权,该文连同附文《台湾问题与亚太战略格局》曾于2019年1月6日在昆仑策网和“昆仑策研究院”公众号发布,为加强国家安全形势分析,现一并重新编发,以供研究参考。
以整体视角认识中国海权
受访嘉宾:张文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研究中心教授
采访记者:刘 华,《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三海实为连续整体”
《国际先驱导报》:首先,能否请您分析,从海权角度来看,中国的沿海海域有何基本特点?
张文木:中国海区按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如果不考虑内海渤海,可分为黄海、东海、南海三大海区。
黄海历来是中国国防的“命门”,当然也是中国近代海权的“软肋”。黄海关乎东海的稳定甚至台海地区的安危。日本近代攫取中国台湾就是从控制黄海制海权开始的。这是从制海权的角度考虑。如果从制陆权的角度考虑,黄海不仅毗邻中国经济发达的江苏和山东两省,同时也是京、津等重要城市的海上门户。在此区域发生的任何军事行动都对中国安全有着全局性的严重威胁。
历史经验表明,黄海动则台湾动,而台湾动则中国动,中国动则东亚动。因此,近代以来的远东均势格局决定性的转折———比如1895年的甲午海战、1950年的朝鲜战争———都是从黄海或其沿岸开始的。对此,日本军事历史学者司马辽太郎看得明白,他说:“谁控制了黄海,谁就主导了在东北亚大陆说话的话语权。”
朝鲜半岛位于中国黄海的北翼,而黄海的安危事关东海的稳定乃至中国台湾的安全,台湾的安危更是事关中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海上安全。如果将中国大陆沿岸和西北太平洋衔接的“三海”(黄海、东海、南海)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我们就会发现,辽东半岛犹如人的肩膀,黄海犹如连接肩膀的上臂,南海部分则相当于下臂,海南岛相当于手掌,而位于东海的台湾地区则是连接和联动上下臂的肘关节。黄海失,则台湾地区不保;台湾地区局势失控,中国在南海就不能持续发力。由此,台湾地区就成了中国在西北太平洋制海权有效发挥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