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新中国非常电影之——洪水中的《12次列车》
01
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暴雨和洪水,尤其是郑州地铁中的一幕,令我想起了新中国早期的一部“灾难片”,即拍摄于1960年的《12次列车》。
这部“灾难片”,和冯小刚在《唐山大地震》中把唐山市民拍得悲悲切切,几十年都走不出地震阴影不同【点击阅读】,它凸显的是团结起来战胜灾难的主题,传递的是一种热烈而镇定的情绪;
这部“灾难片”,也和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的虚伪、矫情、小布尔乔亚的怅惘不同,它是朴实的、真实的,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新中国初年的中国人被组织得非常好,他们没有惊慌失措,没有无谓的滥情和伤感,而是用有条不紊,紧张而有秩序工作应对一切。洪水过后,列车上不仅没有一个人失踪或死亡,反而增加了一个人——一个可爱的婴儿在车厢里平安诞生了。
02
《12次列车》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
1959年7月21日夜晚,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肆虐于辽西大地,正在行驶的沈阳至北京12次特快列车被洪水围困在辽宁省绥中县境内,时间长达三个昼夜。
由于电线杆被冲倒,又缺乏其他通讯手段,12次列车完全失去了和外界的联系。
7月23日,无孔不入的“美国之音”播发了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
在中国的辽西地区,昨日因连降暴雨引发了一场特大山洪,一列载有600余人的客运列车被吞没,车上旅客及司乘人员全部遇难,没有发现生还者的踪迹……
“美国之音”又错了,他们总是造谣,又总是被打脸。
12次列车虽然暂时失联,但安然无恙。在被洪水围困的日日夜夜里,在年轻的女列车长张敏媛的带领下,列车上的工作人员和乘客,以党支部为核心紧密团结起来,克服了断水断粮等种种困难,不仅确保了自身的安全,还救出了350多位灾民。
1959年8月13日,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签署表彰命令,并颁发了“铁道部一号奖状”,把新中国诞生后铁路系统的最高荣誉奖授予12次列车;
1959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英雄列车 沈阳列车段三八青年红旗包车组战胜洪水》的长篇通讯;
1959年11月,列车长张敏媛作为铁路系统的先进代表,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60年9月,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中国铁路文工团的同名话剧改编并摄制成电影故事片《12次列车》,影片中,刘秀杰饰演的女列车长孙明远,其原型就是张敏媛。
03
12次列车为什么没有像“美国之音”造谣并期待的那样被洪水“吞没”?
概括来说,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这种新型人际关系的内涵,即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所概括的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种新型人际关系的内涵,即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所概括的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