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评《革命者》——“你到底是什么人?”
01
看完了电影《革命者》,坐在灯光亮起的影院里,感觉银幕上似乎出现了两个字:敷衍!
《革命者》,太像是为了“按时交作业”而用冷冰冰的标准答案拼凑起来的半成品了,连片名都这么概念化,这不像电影,而像充斥着口号和姿势的舞台活报剧,主创人员应付差事的心态几乎不加掩饰。
全片以李大钊即将遇害为倒计时,穿插各种雷同的故事碎片,缺乏一条完整、丰满、流畅,能够引领人们感受李大钊恢弘一生的主线,观众要靠火急火燎地看字幕才能明白“演的是啥”,无法建立代入感,有时你惊魂甫定,刚要入戏,结果“咣”的一声巨响,镜头又跳到别的地方去了。
客观地说,有些镜头也很漂亮,但这是一种“地铁宣传画”式的漂亮,过于俗艳和浮夸,缺乏历史的厚重与深沉,反而强化了不真实感。
从《革命者》中,观众看到了炫技,却没有看到诚意——有诚意的献礼片是有的,这就是陈力导演的《守岛人》。只是,因为太有诚意,反而在献礼片中显得另类,有点像站在珠光宝气,散发着浓郁凡尔赛味道人群的中一位质朴无华的战士。
02
李大钊一生虽然短暂,但波澜壮阔,经历很多重大事件,他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堪称“播火者”,写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文章。
1917年初,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退位,出现了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李大钊随即写了《俄国革命之远因近因》《面包与和平运动》《俄国共和政府之成立及其政纲》《俄国大革命之影响》《大战中欧洲各国之政变》等文章,盛赞俄国革命是“和平之曙光”,代表“国外政治之潮流”。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并指出布尔什维主义是“德国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继承者。
1919年夏,李大钊写成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分两部分发表于《新青年》,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1921年3月20日,李大钊在《评论之评论》杂志上发表《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指出中国只有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才能发展实业,这已经为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迅速建立起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这一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千年工程”的伟业所证实。
对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方面的重大建树,《革命者》基本没有涉及,由于李大钊这些最重要的历史贡献被不动声色地阉割了,所以影片展示的李大钊,就显得苍白无力,只会空喊“反抗”口号,和历史上真实的李大钊相比,除了胡子之外,已经没有多少共同之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