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评《1921》:关于几个细节
01
看了《1921》,感觉很失望。
正像去年我在听到这部电影立项消息时所担心的那样,《1921》被拍成了明星的假面舞会,成了形式大于内容的“嘉年华”,几乎所有真正重要的人物都如蜻蜓点水般一晃而过,也许你能记住几个明星的名字,但却记不住100年前那些在上海一幢石库门小楼里创造了历史的人。
倪妮饰演的王会悟,几乎成了《1921》的第一主角,这令人惊讶,而最早提出“组织共产党”,并在和毛泽东的通信中建议“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蔡和森,却只有一个模糊的镜头,观众几乎看不清他的模样。
毫无疑问,王会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为党的一大顺利召开做了大量服务保障性的工作,以她的事迹专门拍一部电影都是可以的,但问题在于,这部电影不叫《王会悟》,而叫《1921》,王会悟在这部电影中是“故事的讲述者”,观众要通过她的眼睛看一大,看革命先驱们如何创造建党伟业,可不知道怎么回事,导演黄建新却把王会悟处理成了主角,变成了“王会悟在1921”,这就喧宾夺主了,整部影片失去了重心,也是对观众不尊重。
02
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租界,主创人员完全是用一种欣赏、迷恋的眼光来表现的,没有把它视为罪恶和苦难的渊薮,“十里洋场”显得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几乎是一个当代“小资”所能够梦想的乌托邦一样的所在。
黄建新的镜头,有时简直是炫耀性的。比如,安排法租界的侦探和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用两部老爷车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玩了一场高水平的追车游戏,而这一桥段和影片的主题没有什么关系。
在表现旧上海方面,《1921》甚至还不如李安的《色戒》——《色戒》中还有收尸队在清晨的上海街头清理“路倒”的镜头,揭示了“魔都”残酷的一面,但《1921》中,旧上海却是一个富足的欧美城市模样,镜头当中没有出现穷人,就连罢工工人也穿得整洁、时尚。
正如《悬崖之上》变成了“满洲国”的宣传片一样,《1921》也变成了“十里洋场”的旅游宣传片。只是作为观众,我不禁感到疑惑:如果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切竟然都如此美好,那么,那些在石库门小楼里筹划革命的人,他们的思想、行为的正当性又在哪里呢?
《1921》本来应该是一部为革命辩护的电影,事实上却成了为革命要砸烂的旧世界辩护的电影,这不是很奇怪吗?
03
《1921》中的有些细节,很难说不是刻意的。
比如,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衔列宁之命来到中国,另一位受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处派遣的代表尼克尔斯基在上海码头上迎接他,但令人费解的是,尼克尔斯基居然以妓院“拉皮条的”身份出现,喊着“沙皇皇室靓女”在人群中招揽生意。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