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谈心录(2021)第13号——“饺子没毒,毒在醋里”
❶
天气越来越热了,也许,在空调房里看一部恐怖片,是消夏的好方式。
美版的《午夜凶铃》拍摄、上映于2002年,我感觉这个版本演绎的比日版要好,更折射了现代社会的弊端。
表面上看起来,《午夜凶铃》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实质上却表达了当代人对电视媒体异化的担忧——如果孩子们过于沉溺于电视,最终电视机里会爬出一个披头散发的厉鬼,要了你的命。
当年,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手机还仅仅是电话。
今天,智能手机比电视“有魅力”多了,但是不是也凶险多了呢?
不过这些分析仍然是非常表面的,无论电视还是手机,都是被动的,不会主动害人。
真正的问题在于,个人主义文化盛行,单亲家庭,父母陷入996,忙于个人奋斗或个人享乐,顾不上孩子,就只能把孩子交给电视机、手机了。
这样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国,不是同样严重存在吗?
当心,午夜凶铃!
❷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影评,批评《悬崖之上》存在美化伪满的问题【点击阅读】。
有人不同意,说他只看到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
有一位网友评论道,“饺子没毒,毒在醋里,然而人家就是为了那点醋才张罗的一桌饺子。”
细细想来,还真有道理。
❸
甘肃白银马拉松惨剧,让我有点不合逻辑地想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顶级运动精英面对极端天气束手无策,倒是视恶劣气候为生活常态的当地牧羊人,连着救了好几名运动员。
有人从这一惨剧中看到了中小城市发展的焦虑,不过我却看到了“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断裂。
在上山下乡运动停止之后,城乡之间就再也没有了大规模的、深刻的交流,只有一些浮光掠影的观光性交流。
大城市的青年没有了艰苦地区的生活经验,和这些地区也没有感情上的联系,他们不再牵挂边疆和艰苦地区的“老额吉”、“大娘”和“奶奶”,但若干年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将在办公室里制定对这些地方命运攸关的政策。
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不再是“有机”的,而变成了机械的——这才是真正令人焦虑的。
❹
关于“躺平”,我想起了电视剧《大宅门》中的一个情节:
初出茅庐的白家少主白景琦跟着两个老伙计到外地药市办药。第一天,老伙计出高价买了100两黄连,然后就什么也不买了,玩了三天。
白景琦不解,伙计却神秘一笑,“您就瞧好吧!”
三天后,附近地区的黄连都集中到这个药市了,价格一跌再跌,跌破了成本价,老伙计才不慌不忙地大笔买入,并对少掌柜说,“这个地方的黄连价格三年之内都起不来了。”
可是,“人人皆知,人人不言”
可是,“人人皆知,人人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