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悬崖之上》:张艺谋的“架空剧”
01
有人说,《悬崖之上》体现了张艺谋的创新。
如此评论的人,可能真的不太看张导的电影。在我看来,《悬崖之上》不仅没有创新,反而落入张艺谋自己的窠臼,这再次证明,老谋子老矣,他只能不断地重复自己了。
《悬崖之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叫王子阳的人从日寇的细菌病毒实验中侥幸逃出,张译、秦海璐、朱亚文和刘浩存等四个在苏联受过特殊训练的地下党,用空降的方式回到哈尔滨,任务是找到王子阳,并将他送到国际法庭,揭露日本的反人类罪行。
所有的情节都围绕这一设定展开。
张艺谋的特长在摄影、色彩,他似乎不太善于讲述复杂的故事,也无力展示丰富的社会生活。从早期的《秋菊打官司》《一个也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一直到去年上映的《一秒钟》等,都是如此——围绕一个非常简单的设定,像拉橡皮筋一样单调地延续剧情。
如果按照好莱坞的分类,《悬崖之上》属于“鬼怪屋”类型,其要素只有两个:一个封闭的空间(如旅馆、游艇、小镇等),“鬼怪”(如怪兽、恐龙、反人类的科学家等),然后再加入人物就可以了。规则也只有一条:别被吃掉!而情节更简单,主要就是追杀和躲藏,最终以幸存者逃出封闭空间或杀死怪兽而结束。
中国观众熟悉的《侏罗纪公园》《大白鲨》《致命的诱惑》,2018年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的《逃出绝命镇》等,都属于“鬼怪屋”类型。
《悬崖之上》也是这样,一个封闭空间——日寇占领下的哈尔滨;一个“怪兽”——倪大红饰演的特务科长及其手下,然后就是躲藏和追杀。《悬崖之上》的海报一直以头戴礼帽、身穿大衣的冷面杀手为主调,就准确地反映了影片的这一特质。
所以,从形式的角度来看,《悬崖之上》的创新是没有的,它既没有突破一般商业片的套路,也没有突破张艺谋自己。
不过,形式上没有突破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在价值观方面,张艺谋也没有突破自己。
02
看了《悬崖之上》,我立刻就想起了张艺谋10年前拍摄的《金陵十三钗》【点击阅读】,同时,心底也涌起了一个深重的怀疑:张艺谋何以如此热衷于表现被“国际”营救?
《金》和《悬》看似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但主题却只有一个:把获得拯救的希望寄托于“国际”,前者是美国,后者是苏联。
这是一种相当“民国范儿”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精英的思维模式,其背后真正的逻辑是:反正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战胜日本,只能寄希望于其他大国干预。
三十年代的时候,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就是这样的思维模式。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