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新中国流金岁月之:《火红的年代》


  01

  五一节,想谈一点和劳动者尤其是工人有关的话题,想来想去,就想到了1974年拍摄上映的反映炼钢工人火热的劳动、斗争生活的电影《火红的年代》。

  几十年过去,仍然记得当年初看这部电影时耳目一新的感觉。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洋饰演的赵四海,在炼钢炉前激情独白的长镜头,让很多人流下了眼泪,并成了学校文艺晚会上的保留节目,甚至他的发型、毛衣和工作服的式样,也都在城市里流行起来。

  《火红的年代》讲述了一个炼钢工人力挽狂澜,炼出特殊合金钢的故事。

  1962年,赫鲁晓夫领导下的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恶性发作,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停止供应我国防急需的“舰艇钢”。

  在这样的形势下,上海炼钢厂接到了生产国产舰艇钢的任务,但在使用国产原料还是进口原料的问题上,钢厂的“红旗手”、炉长赵四海和厂长白显舟发生了争论,为避免再次被人卡脖子,赵四海主张用国产原料,但白厂长却坚持用进口原料。

  经过一系列激烈复杂的斗争和博弈,揪出了暗藏的阶级敌人,赵四海终于取得了胜利,白厂长也转变了思想,最后全厂上下同心协力炼出了“争气钢”,有力支援了人民海军建设。

  02

  在影片中,作为工人的赵四海表现出了今天已经很难想象的主人翁意识和政治水平,在接受了生产舰艇钢的任务后,他和白厂长有一段发人深省的争论。

  白厂长坚持以完成任务为重,他迷信“权威”的意见,认为进口原料虽然贵但稳妥,“现在这个时候,钢就是政治。”

  赵四海听了之后思索了一会儿,针锋相对进行了反驳:“厂长,钢就是政治这种说法不对,应该是政治统帅钢,而不是钢统帅政治。”

  两人口头上的争论并没有展开,很快就在白厂长“好了,好了”的敷衍声中匆匆结束,但实际上,整部电影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什么是影片中所说的“政治”?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能把建设强大国防的希望建立在依赖外援的基础上;而白厂长的思路,则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原料从哪里来,只要把钢炼出来就行了。

  赵、白两人的争论,即便在几十年之后的今天再看,仍然非常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当中国的高科技产业面临“芯片”困局的时候。

  令人遗憾是,这一本来在六十年代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后来却出现了曲折和反复。

  03

  赵四海的力量,来自于对毛泽东的思想的掌握和对毛主席的信仰。

  白厂长一开始是很有点瞧不起工人的。他说,“工人毕竟是工人,他们缺少理论。”但是,他低估了赵四海。

  赵四海虽不像白厂长迷信的“权威”那样喝过洋墨水,但熟悉毛主席的哲学著作,深谙辩证法,无论是遇到技术问题还是政治问题,他都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比较,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查看余下5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