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略谈“乒乓外交”的历史经验
01
—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一行乘飞机抵达北京,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应邀访华的美国团体,就此拉开了世界外交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序幕。
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一直对中国采取封锁、孤立的政策,在麦卡锡主义的阴影下,两国之间的民间交往也基本断绝。
但是,在乒乓外交开始前,美国已经表现出了急于和中国改善关系的态度。
1971年3月27日晚,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开幕前的国际乒联冷餐招待会上,几位美国选手就开始主动与中国运动员交谈。
4月4日,当比赛结束,中国乒乓球队乘坐巴士返回运动员村时,美国运动员科恩也上了这辆巴士。由于当时中美关系尚未破冰,所以车上的气氛有点尴尬,这时,中国著名运动员,世界冠军庄则栋主动上前和科恩握手,并送他一块中国杭州织锦做纪念。
第二天,科恩回赠给给庄则栋一件印有和平标记和“Let It Be”字样的运动衫,并与他拥抱。
这一场面当场被记者抓住,成为世锦赛上的爆炸性新闻。
庄则栋在这一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大国风范与友好姿态,得到了毛主席的盛赞,说他“不但球打得好,还会办外交,此人有点政治头脑。”
这件事情发生后,美国队的副领队立即造访中国队的驻地,表达了希望访华的愿望:“你们中国邀请我们南边的墨西哥队去访问,也邀请我们北边的加拿大队,你们能不能也向我们美国队发出邀请呢?”
美国队要求访华的消息被立刻上报到了国家体委,但体委和外交部协商后联合呈报中央的请示报告却提出了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访的建议,周恩来总理也在报告上写了“拟同意”三个字和一段批语。
报告呈送毛主席之后,老人家经过反复思考,审时度势,决定因势利导,同意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当天,美国总统尼克松就从美国驻东京大使馆的报告中得到这一消息,又惊又喜,“我从未料到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求得实现。”他立即批准接受邀请。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消息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4月14日,周总理在北京接见了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和随行记者,对他们说:
“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们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大多数的赞成和支持。”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在美国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在这样有利的氛围中,毛主席、周总理决定对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1971年1月5日转达的尼克松的口信作出答复,表示愿意接待美国总统的特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进行面对面的会谈。
中国的这一回答,为当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铺平了道路,并最终促成了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
中美关系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小球转动了大球”,世界格局也因此而改变了。
02
—
中美的这一次交往,中国是以完全平等的地位和美国打交道的。
尼克松总统访华时的谦逊和他的精神导师杜勒斯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傲慢形成了鲜明反差。
尼克松访华,意味着美国、西方对新中国长达二十多年围堵的失败,也意味着中国以平等有尊严的一员的身份,重返国际社会。
中国和美国的交往,并不以中国牺牲自己的原则为代价,相反,中国完全坚持了自己的原则。这一点,在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发表的第一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中写的清清楚楚。
所以,中国这次重返国际社会,并不是所谓单方面的“接轨”,更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美国对中国单方面的“恩赐”,而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由中国引领的“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历史潮流所造成的巨大国际政治现实的一种无奈承认。
最重要的是,正是因为当代中美关系的起点是建立在完全平等基础上的,所以才有了此后几十年中美关系的良性互动(当然也有很多问题)。
03
—
时间过的真快,一晃,“乒乓外交”居然已经过去整整半个世纪了。
今天,中美关系和世界格局都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人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抚今忆昔,“乒乓外交”仍然有很多重要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这里简单概括为两条:
第一,中美关系的改善是斗争的结果,“乒乓外交”是果,不是因。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之后,“美国大使”的司徒雷登仍然留在了南京,这个时候,中美关系是存在改善契机的。
但是,美国出于帝国主义的惯性和傲慢,居然想要中国承认蒋介石和美国签订的《中美商约》中全部卖国条款,这就触及了中国的底线,最终的结果是徒雷登只好“夹起皮包走路”。
此后,经历抗美援朝战争,美国开始了对中国的严密封锁和围堵。
面对美国的封锁,新中国采取的措施,不是寻求美国的谅解,更不是向美国乞求,而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至“乒乓外交”时,中国不仅胜利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同时也牢牢掌握了正在进行的援越抗美战争的主动权。尼克松访华,直接的原因,正是美国在越南打不下去了,需要中国的帮助,以便寻找一个“体面的方式”撤出越南。
与此同时,在美国的围堵中,中国也通过“高积累,低消费”的方式,初步建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建成了一个以“两弹一星”和核潜艇为支撑的国防体系。美国的权势集团意识到,继续围堵中国,不仅不可能使中国崩溃,反而会使美国遭遇无法克服的严重困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才表现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积极性。
第二,人民之间的友谊,在不同制度国家之间友好交往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国与国关系的真正“压舱石”。
在“小球转动大球”中,最先开始交往的是两国运动员,而不是职业外交家,这在中美关系中,特别具有启发意义。
美国乒乓球队的到访,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激起了对美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同样,不久之后中国乒乓球队对美国的回访,也在美国人民心目激起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有利氛围。
这种局面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和中国在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始终注意把美帝国主义和美国人民区分开来有关。
早在1965年11月25日,毛主席在接见参加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的日本青年时,就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只是限于反对帝国主义分子,一定要把美国帝国主义分子同美国人民划分清楚。这个观点在我们中国长期搞不清楚,是闹了几十年才逐步搞清楚的。在这以前,总认为侵略中国的国家的人都是坏的,这就产生所谓排外的政策。要讲搞清楚,还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事。共产党成立以后,读了一点马克思主义,我们才闹清楚世界是怎么一回事,才知道政治结构、社会结构。”
毛主席还特别强调说:“美国的青年学生要来中国,我们欢迎。”
1970年5月20日,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五二〇声明》,在这篇呼吁“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的声明中,毛主席专门写了一段声援美国人民的文字——
“美帝国主义屠杀外国人,也屠杀本国的白人和黑人。”“中国人民坚决支持美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我相信,英勇战斗的美国人民终将得到胜利,而美国的法西斯统治必然失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中国在“美帝国主义”和“美国人民”之间做了决定性区分,“乒乓外交”才是可能的,才获得了如此圆满的结果。
“乒乓外交”已经远去,现在正是放眼未来的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概括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
一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在其他问题上,则要有理有利有节。斗争的含义在于,要让美国意识到,对中国的任何挑衅,都将得不偿失,美国的权势集团只有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才会愿意着手改善中美关系;
二是要重视人民之间的友谊,永远把人民和权势集团区分开。美帝国主义是我们的敌人,但美国人民是我们的朋友,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说掌握了中美关系的枢纽。
行文至此,心中不禁再次涌起对毛泽东主席的感恩之情——他老人家不仅亲手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也为后人留下了处理中美关系的“锦囊妙计”,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继承毛主席处理中美关系的历史经验,就能无往而不胜!
【郭松民,红歌会网专栏学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 “独立评论员郭松民”,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