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悬崖之上》:“让信仰点亮黎明”?
01
—
大概从2009年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开始,影视作品重新开始用“信仰”来解释人物,尤其是“地下党”的行为动机。
说是“重新开始”,是因为九十年代之后,我们经历过一段信仰瓦解的时期,工具理性压倒了价值理性,也“不管白猫黑猫”了,谈信仰似乎成了迂腐、可笑的事情。
但后来发现,这样不行。人如果什么都不信,就会变得无所不为,最终会演变为“一切人对一切人对战争”。
比如,在冯小刚的《手机》【点击阅读】中,所有的人都不相信爱情,都只追求感官刺激,结果所有的人都丧失了安全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影视作品——如柳云龙的“暗算”系列,包括正在热映的《悬崖之上》等——重新开始正面表现信仰的力量,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悬崖之上》的宣传片有“让信仰点亮黎明”字样,这就把“信仰”提得很高,甚至当成卖点了。
但是,正是提得太高,炫耀过甚,反而让人觉得,他们写在海报上的“信仰”有点奇怪。
那就是,所有这些影视作品中人物的信仰,都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言说的力量。
第一,它是精英特有,其他人物所没有的;
第二,它是内生的,不是在斗争实践中产生的,也不是领袖、人民和党组织教导、赋予的;
第三,它是自证自明、甚至不证自明的。
在这些影视作品中,“信仰”的全部用途,在于证明精英高人一等,值得草根顶礼膜拜并无条件遵从,简言之,“信仰”不过是一种精神贵族的徽记,而和革命事业无关。
怪在哪里呢?
由于“信仰”具有了自证“高种姓”的特征,它甚至成了可怕的冷血许可证。比如在“暗算”中,就以“信仰”的名义让女护士为她完全不爱的“傻根”生孩子,甚至逼她自杀。
02
—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是因为,在这些影视作品中,信仰完全变成了唯心主义的东西,变成了劳苦大众无法理解、也无法拥有的东西,变成精英头上独具的光环,成了他们凌驾于大众之上,索要统治权的理由。
这样的信仰,其实已经和宗教信仰,甚至邪教没什么区别了。
革命者当然是要讲信仰的,但革命者的信仰,主要建立这样两个基础上:
其一,唯物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这一理论认为,和物质世界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存在客观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最终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信仰,才不是虚妄的、更不是神秘的只能被少数人所拥有的信仰;
感谢您对红歌会网的关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