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他,来自恒河之滨,长眠于太行山下……
01
他是一个印度人。
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是一位八路军。
他是一名医术高明的医生。
在晋察冀边区,他和白求恩齐名!
1942年,他积劳成疾,逝世在抗日前线,年仅32岁。
他是印度人民伟大的儿子,是中国人民尊敬的国际友人!
他叫柯棣华。
02
柯棣华是他中文名字,他的印度名字叫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Kwarkanath S. Kotnis)。
他出身于印度一个较高种姓的家庭,从小聪明好学,后来考入孟买著名的G.S.医学院。
当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受父亲的影响,柯棣尼斯有很强的民族情怀,在学校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斗争,他被迫辍学,但又以顽强不屈的精神重新考入孟买助学医学院,毕业后又考取了英国皇家医学院。
但是,一心想济世救人的柯棣尼斯并没有去英国读书,而是来到战火纷飞的中国。
03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开始全面抗战。
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应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请求,印度国大党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
这一决定,得到了印度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仅报名参加援华医疗队的医务人员就有700多人。
1938年6月29日,这一天被孟买的市民命名为“中国日”。柯棣尼斯就在这一天申请并加入由5位医生组成的援华医疗队。
1938年9月17日,印度援华医疗队到达中国广州,在广州码头,他们受到了中国民众的热烈欢迎,并受到保卫中国同盟主席宋庆龄的迎接。
印度援华医疗队被中国红十字会编为第15救护队,不旋踵就参加了武汉保卫战的救护工作,后来又辗转到了宜昌、重庆。
在重庆,印度医生为了表达与中国休戚与共的决心,每个人都起一个带“华”字的中国名字:柯棣华、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
从此,柯棣尼斯就成了柯棣华。
04
印度援华医疗队很快就对国民党的腐败和消极失望了。
他们多次向周恩来、董必武以及接他们来的宋庆龄提出去延安的请求。
1939年1月16日,就在医疗队奔赴延安的前夕,柯棣华接到来父亲去世的消息。
周恩来劝他回国料理后事,他强忍悲痛说:“我的家庭确实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这里千千万万无辜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在我没有实现我向印度国大党所做的保证——至少在中国工作满一年之前,我决不回印度。”
毛主席在延安接见印度援华医疗队
1939年11月4日开始,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冒着枪林弹雨,走遍了晋东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数次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日军封锁线。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