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悬崖之上》中的暗杀


  01

  暗杀,是指乘人不备而杀害(通常是谋杀著名人物、重要人物等)。

  从道德的角度看,暗杀是以直接从肉体上消灭对方为目的,是一种不够光明正大的政治行为,负面效应很大,很容易被对手指为恐怖主义。

  暗杀,和在打仗时击毙敌人在政治上的效果迥然不同,所以在新中国前三十年反映地下工作的电影以及“反特”电影中,基本没有我党的工作人员暗杀什么人(哪怕是罪大恶极的敌酋、叛徒)的桥段。

1.jpg

  甫志高是当年最“闻名遐迩”的叛徒,以至于成了叛徒的代名词,由于他的出卖,导致许云峰、江姐等许多重要人物被捕牺牲,所以提起甫志高,人人切齿痛恨,但他也不是被地下党暗杀的。

  在小说《红岩》中,对甫志高的结局只是侧面提了一下,告诉读者他最终是被游击队抓获、枪毙了。

2.jpg

  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则安排了更富有寓意的画面:

  甫志高被华蓥山游击队从装满国民党士兵的卡车中揪了出来,面对满腔怒火的双枪老太婆,甫志高失魂落魄,撒腿就跑,当然,他没跑太远,就被双枪老太婆一枪击毙。

  这样的处理方式,很明显带有正义审判的性质:甫志高知道自己罪大恶极,他也知道自己面对的是谁,最后,在临死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罪有应得。

3.jpg

  当年,中国和“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阿尔巴尼亚关系比较好,所以引进了很多阿尔巴尼亚电影,成为中国观众了解欧洲文化的一个窗口。

  阿尔巴尼亚电影,不少是反映地下斗争的,如《地下游击队》《海岸风雷》等,都有暗杀的情节。

  但阿尔巴尼亚电影也对暗杀的桥段进行了处理。

  比如,《地下游击队》中,游击队员们暗杀意大利法西斯派驻地拉那的警察局长,是在大街上向春风得意,正准备回罗马领奖的局长迎面走过去,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地下游击队”字样,局长狐疑地抬起头,游击队员旋即掏出手枪,宣布:“我代表人民,判处你死刑!”连开数枪,将他击毙。

  这样的行动,与其说是暗杀,不如说是公开处决罪犯了。

4.jpg

  当然,也不是说在地下工作中,所有的暗杀行动都不好。

  比如在《潜伏》中,有余则成和翠萍联手除掉“国防部”特派员陆桥山的桥段——余则成以谈事为由把陆桥山约到咖啡馆,翠萍在窗外的车里,一枪击中他的太阳穴。

  这次暗杀行动的背景,是陆桥山正在策划一次大规模的搜捕行动,有可能给各高校的进步学生造成巨大损失,只有除掉陆桥山,才能阻止这次行动。

  刺杀陆桥山,不是为了复仇,而有点像军事行动中摧毁敌人的指挥中心,当然也就不存在正当性问题了。

查看余下5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