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悬崖之上》中的“橱窗满洲国”
01
电影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和文字相比,主要的优势,就是其传递信息是“总体性”、“综合性”的。银幕好比是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你可以看到甚至进入另一个时空——或者是某个已经消失的历史阶段,或者是未来的某段时间。
当然,用“窗口”做比喻也是蹩脚的,更准确地比喻应该是“橱窗”——观众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导演/主创人员精心布置给你看的,展示什么、遮蔽什么、什么东西被放置在突出位置,什么东西被放置在边缘,都服务于导演的意图。
举个例子。
“人猿泰山”是好莱坞乃至西方电影的一个重要IP,一个世纪以来,这一主题几乎每隔几年就会被重拍。
表面上看起来,“人猿泰山”系列电影似乎仅仅是一个庸俗的、原始主义的性感故事,甚至还包含了一些对现代性的批判,但影片真正要害却在于:非洲被表现成了一个近乎原始的史前社会,没有国家、没有历史、没有社会生活,影片中的黑人身上,几乎找不到多少“人”的因素,他们更像是某种动物,总而言之,非洲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文明社会,而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
这样的展示,完美地论证了欧洲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的正当性,在今天,“人猿泰山”系列又构成了对殖民历史的一种无声辩护。
很多年以来,好莱坞电影在涉及到中国时,经常出现的元素包括辫子、小脚、鸦片、乞丐、求神拜佛、妻妾成群等等,以此来暗示中国仍然是一个不文明的传统社会,同时也自我赋予“教化”、“启蒙”中国的资格。
八十年代以后,这一叙事框架被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接受、内化,并在他们的作品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黄土地》中淋漓尽致表现出来了。
关于“第五代”的这一特征,我在不久前出版的《电影的智慧》一书中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展开。
总之,看一部电影,不仅要看“故事”,也要看“背景”,包括电影中给出的“背景”,也包括时代的“大背景”。
02
《悬崖之上》也是一扇“窗口”,不,一扇“橱窗”!透过这扇张艺谋精心布置橱窗,观众看到的是什么呢?
无疑,是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的殖民地,即“满洲国”。
当然,观众在《悬崖之上》中看到的“满洲国”,并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满洲国”,而是张艺谋展示给观众看的“满洲国”,为叙述方便起见,我将《悬崖之上》中的“满洲国”命名为“橱窗满洲国”。
“橱窗满洲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和真实的,存在着严酷民族压迫、阶级压迫的“满洲国”不同,“橱窗满洲国”更像是一个富足的欧洲国家,比如瑞士、法国、意大利等。这里的居民,几乎全部都是中产阶级,个个干净、整洁、时尚,女士戴着漂亮的贝雷帽,先生们则身着西装、皮大衣、头戴礼帽。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