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电影《1921》选角为什么会引起争议?
01
2009年拍摄《建国大业》,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即为了赢得市场,以所谓“全明星阵容”为噱头,把严肃庄重、慷慨悲歌的建国大业戏谑化了。
片面追求“全明星阵容”,使角色和明星的关系出现了倒置——不是明星为角色服务,而是角色为明星服务,以至于观众在观影的时候,甚至会忽略了明星扮演的究竟是谁,而只是津津乐道于哪位明星更酷、更帅,哪位明星戏份重,哪位明星仅仅露了一下脸。
这样做的结果是,影片成了娱乐明星对历史人物的模仿秀,无论是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还是闻名遐迩的民主人士,都成了明星做秀的一个符号,失去了应有的尊严,相应地,历史也失去了应有的厚重感,变成了一片轻飘飘的羽毛。
以《建国大业》为转折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制作”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对票房的追求压倒了对历史的敬畏,或者说,没有做到在保持对历史敬畏的前提下追求票房,这一点,在2017年的《建军大业》、2019年的《决胜时刻》中,都表现得十分明显。
和有着深厚宗教信仰传统的西方不同,中国人的精神根基是历史,甚至可以说,历史才是中国人的信仰!历史题材影片失去了对历史的敬畏,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
这,应该是不难想见的。
02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即将来临的时候,讲述建党历史的《1921》,绝不是一部普通的商业电影,而带有国家仪式、政治仪式的性质,是一部献礼片!
为什么叫献礼片?向谁献礼?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向党献礼,向建党的革命先辈献礼,向共和国和人民献礼!
献礼,作为一种仪式,最关键的要素在于严肃和真诚,绝不能轻佻和随意,否则就会变成对献礼对象的调笑、嘲弄、甚至解构。
历史是延续的。献礼仪式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如果溯源的话,甚至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祭祀仪式。
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兴起,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但是,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是在什么语境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太多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这里祀是祭祖仪式,戎是出征前的祭社仪式,这些仪式,都被视为国家大事。
根据记载,祭祀仪式的一个重要程序是分享祭品,以象征祭祀者与祭祀对象的沟通与关联,没有祭品分享的程序就不是完整的祭祀活动。
这句话的背景是,成公和诸侯朝觐周简王,准备跟从刘康公、成肃公会合晋厉公进攻秦国。但成肃公在社神庙接受祭肉的时候,态度随意,不恭敬,刘康公见状大不以为然,发一番议论,其中分量最重的几句话是: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