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从货币的角度聊聊限电
读过《卢瑟经济学》和《纸牌大厦》的读者应该知道,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所以社会总产能和社会总需求永远无法匹配。
要么是周期生产过剩,大量产能被毁灭,然后进入垄断;要么是长期萧条,大量产能被闲置,大批劳动力失业。
贫富差距越大,产能被毁灭越多,萧条期失业人口越多。
政府不愿承担失业爆棚的压力,所以推出凯恩斯主义,以政府信用提前透支未来的消费。
于是,一面是债务堆积,一面是利润堆积。
具体说来,一面是大量大量的贷款和债券,一面是大量存款和债权,双方互为表里,对称增加。因为贷款和债券,存款这债权,属于不同的人群,所以不能自动湮灭。
无论是债务,还是货币,两座高山都在越积越高。
这两座高山都是很危险的。
第一座高山一旦坍塌,债务黑洞爆发出来,就是金融危机。大批的债务无法按期偿还,大批的金融机构会陷入坏账之中,大量的存款无法提现,金融机构瘫痪,使用银行划转的支付结算的时代回归现金交易的时代。信用支持的社会化大生产退回到商品经济早期,经济循环停滞。
第二座高山一旦坍塌,大量法币会涌入经济循环,猛烈冲击物价,物价上涨有自加速的倾向,物价会进入上涨螺旋,货币失去一般等价物功能,“商品——货币——商品”循环无法实现,经济循环回归“商品——商品”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回归中世纪小农经济。
解决两座山的方式,是矛盾的。
要让债务高山稳固,就需要放松货币供应,降低利率,让负债的政府、资本家和个人以越来越低的成本能不断借新还旧。
要让货币高山稳固,就需要收紧货币供应,提高利率,让手握重金的极少数人存款吃息,让负债累累的债务人不能通过新增贷款的方式创造货币。
这就很尴尬了。
由于政策的冲突,所以,只能保住一座高山的稳固,不能同时保住两座高山的稳固。
长期不稳固,不代表短期不能维持一个岌岌可危的局面。
比如,创造一种财富幻觉,让大量货币进入某个投机货币池,暂时不冲击物价。于是,一方面是大量货币被创造出来,被债务人用低廉的价格借来借新还旧,一方面是大量的货币进行投机,推高某种投机品的价格,暂时不冲击物价。
股市和房地产,是容易创造财富幻觉的媒介。相比之下,股市属于快钱,快而激烈,房地产属于慢钱,慢而持久。但是,不论那种投机货币池,都不可能长期维持,而不破裂。
试想,如果抛售一两套房产,就能垄断一个地区的粮食或其他生产生活必需品并攫取更高的利润的话,这些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还能稳定吗?所以,溢出只是时间问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