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再评《长津湖》——对几个细节的分析
01
常言说,魔鬼在细节中,质量也在细节中,一部真正优秀的影片,要重视对细节的打磨,也要经得起观众对细节的追问。
打个比方,一部电影就像一件西装,如果一眼看去有型有派,但穿到身上后到处开线,纽扣也脱落了,无疑大煞风景。
有人反对追问细节,说什么“电影不是纪录片”。
这种反诘缺乏常识。电影当然不是纪录片,也没人要求把故事片拍成纪录片,追问细节的目的,主要看故事情节是不是符合历史逻辑。电影中有虚构情节不是问题,但虚构的情节违反了历史逻辑,就属于胡编乱造了。
如上一篇影评所指出的那样,《长津湖》形式大于内容,空洞浮华,许多细节都非常不严谨,需要一一指出,以利于今后进步。
02
影片一开始,就是吴京饰演的我军连长伍千里抱着哥哥,也是上一任连长伍百里的骨灰坛回乡探亲的画面。
按照影片的交代,伍百里是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
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底,吴京回乡的时间是1950年秋冬之交,也就是说,此时距伍百里牺牲已经两年。
这期间,吴京的连队要参加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还要做解放台湾的准备,带着哥哥的骨灰,如何行军打仗,冲锋陷阵?
况且,按照我军的传统,为革命牺牲是光荣的,活下来的人要继承先烈的遗志,继续战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毛岸英牺牲后就安葬在了朝鲜),反对小资产阶级的悲情主义、伤感主义。作为基层指挥员,吴京如果随身携带哥哥的骨灰,必然会受到同志们的批评和上级领导的制止。
在革命战争中,对待牺牲烈士,一般都是就地、就近安葬,解放后,再由各地人民政府统一迁葬于各地的烈士陵园,没有火化后带走骨灰的传统。
世界各国军队中,只有日军才这么做——焚化尸体,带走骨灰。
那么,会不会是吴京在回乡探亲前返回哥哥的牺牲地,挖出遗体重新火化,并带回骨灰呢?
在1950年百废待兴,以及九兵团厉兵秣马,准备渡海作战的背景下,就更不可能了。时机,情境,均不适合处理这个问题。
那么,影片中的这个细节是怎么来的呢?
在五、六十年代的日本电影中,经常有日军退伍士兵,抱着一坛战友或兄弟的骨灰返乡的桥段。日本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日军士兵作为炮灰在日本战败后当然死无葬身之地,只能被送回日本。
在解放战争中,有许许多多的革命军人牺牲了,但他们牺牲是有意义的,因为作为我们今天全部幸福之源的新中国就在他们的牺牲中诞生了。
遗憾的是,《长津湖》“吴京回乡”这一桥段,并没有浓墨重彩地表现解放给家乡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除了吴京和父母谈论建房子的打算外,能够引起观众注意的,就是这坛骨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