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周:也谈“识时务者为俊杰”
一
近来,著名的胡锡进写了篇时评《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是一句深刻的老话》,内容是关于中国目前政治形势,和如何在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博弈中认清自己,调适政策,站稳立场。对胡先生的这篇文章,社会舆论褒贬不一。胡评观点不温不火,可左可右,我读后的感觉,如同喝了一碗温白开,寡然无味。正如时评题目,胡先生一直是个紧跟形势的识大体的人,他很喜欢“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古训,2019年8月,西方反华势力策动香港暴力示威,肆意污辱国旗时,胡先生也在其微博里借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张晓明的严厉警告,喊话暴乱分子“识时务者为俊杰”。
二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条古训,最早出自战国时期大学问家刘向编撰的《晏子春秋》,说是晏子奉齐王之命到楚国去结盟,遭到楚人的讥笑、诘难,意思是齐国地大物博,国力强盛,齐桓公一代称霸中原,为何自桓公以降,一路走弱,衰败至此,反倒乞求同楚国结盟。晏子辩驳:“识时务者为俊杰”,周王朝丧失政权后,诸侯混战,齐、宋、晋、秦、楚五霸迭兴,这是他们遵循天道、顺势而为的结果。反之,运乖时蹇时,雄才大略的晋文公只能忍辱负重四方逃亡;秦国自文治武功的秦穆公死后,国力也由盛而衰,就是你们楚国,历经楚庄王鼎盛时期,不也在走下坡路吗,岂止只有齐国式微?齐国主动提出和楚国结盟,是想在困难时期,和楚国同舟共济,互相帮扶,是明辨时局、顺应天命的选择,并斥责对方讥笑齐国是见识短浅、不知好歹。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世事变幻,潮涨潮落,人事代谢,聚散离合,本是自然法则。时过境迁,随着客观条件的转变,国家的政治方针、外交策略,人们的处事方法也要因时、因势而变,不能固执己见、抱残守缺,被新生的进步力量所消灭、取代。从这点上来说,走向衰弱的齐国主动向楚国提出结盟,以抱团取暖,共同对外,当然是正确的。晏子据理反呛嘲笑自己的楚人的底气,也是基于对世事变化的深刻洞察和对时局的准确把握。
三
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识时务者为俊杰”中最关键的字眼是“识”。在复杂的人类社会里,“识”分以个人利益或特殊小团体利益为出发点的“小识”和以人民大众利益为出发点的“大识”,“识”的出发点和思想境界的不同,导致得出的行动结果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判断“小识”、“大识”的根本标准,是考虑问题、辨析事物是否是摧枯拉朽、推陈出新,推动人类历史向更符合人类大同理想和道德标准的文明方向前进;是否能在尊崇道德文明的基础上,推进科技更加昌明发达,生产力进一步解放;是否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自私的“小识”对于人类个体来说,也许是对的,但它往往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识”相抵触,若将它置于整个人类社会朝着共产主义理想行进的宏大历史叙事中审视,它是盲目的、卑微的、琐碎的。如果无数的以个体私欲为出发点的“小识”纠集一处,也会形成一种“大识”,一种逆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唯物主义科学的“大识”,进而形成一种错误的政治思潮、丑恶的社会风气。这种“大识”的结果,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把人类社会拖入过往的黑暗丛林之中,让走“回头路”的人类历史呈现“九曲十八弯”的艰难曲折态势。因此,古往今来,“识时务者”无数,但是否是真“俊杰”、真“英雄”还真不好说,尤其是对于政治家来说,需要人民群众的评价来检验,需要时间来检验。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