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从经济发展的“韧性”说起
最近,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1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说:“这些情况表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续显现,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回旋空间广阔的特点明显。”等等。这里从经济发展的“韧性强、潜力大、回旋空间广阔”等概念说起,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进行比较。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是科学的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经济学。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马恩选集》第一卷 第14页)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则是庸俗的经济学,从阶级性看,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从学术性看是“一盆浆糊”,两者对比,有天地之别。
现代西方经济学经常运用一些形象的词汇来说明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回旋空间广阔”,就是一例。还有什么经济具有“活力”、“良性循环”等,甚至于出现一些“灰犀牛”、“黑天鹅”之类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内涵是什么,现代西方经济学没有准确的说明,听起来很生动、形象,实际上根本没有科学的内容,目的是掩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严重危机。
马克思对于经济生活的各种概念都有科学的说明。
马克思认为经济是物质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在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生产又是流通、分配、消费的基础。物质产品的生产不发展,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活动都开展不起来;物质产品的生产不发展,流通、分配、消费领域也没有物质内容。而现代西方经济学根本不懂什么是生产,把“赚钱”、收入认为是生产,分不清分配领域的收入与生产领域的生产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懂生产与非生产之间的区别。“萨伊这种生产不创造物质,只创造效用的观点,无限地扩大了生产劳动的范围-----把赌徒、娼妓等的活动也看作‘生产劳动’-----是十分荒谬的。”(《西方经济学说史概要》鲁明学等著 第275页)“国民核算体系(SNA),是以西方经济学家萨伊的庸俗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不分生产与非物质生产部门,认为凡是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创造者,不管你是生产劳动者、资本家、总统或者妓女都一样。”(《新中国前三十年关于计划经济的争论》刘日新著第4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还把经济区分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等等。经济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消费等等。物质生产怎么能够“虚拟”?生产汽车能够“虚拟”吗?不能!消费怎么“虚拟”?吃饭能够“虚拟”吗?不能!这些都是荒唐的概念。现实生活既然不存在所谓的“虚拟经济”,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实体经济”的概念。经济从来就是事实在在的,因而也不存在“实体经济”的概念。类似的事例比比皆是,就一一列举了!我以前写过很多文章,批判发行数字货币的概念,指出数字属于意识,所谓的数字货币等是一个大笑话,明确指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作为一种经济关系,怎么可能出现意识的类别呢?货币怎么会出现着数字的外延?这里就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