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生:解决供给问题必须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
【云南瑞丽地美特瑞丽地热发电站(图源:光明网)】
【从经济法的角度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二】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所未有地提出了“供给冲击”的概念。这在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是前所未有的。它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持续恶化,未来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解决我国供给问题,一方面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尽快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冲破牢笼,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中央领导高瞻远瞩,早在2013年就已经提出了“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现在看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出口主要来自于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和地区。这说明战略决策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国际环境不断恶化,要求中国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尽快从传统的工业文明转化为数字文明。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口,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中国必须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围追堵截。中国供给改革,必须眼睛向内,革新挖潜,依靠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中国必须充分意识到,建立全国性的能源资源配置系统非常重要。但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既需要高度重视规模经济,同时也必须发展“个性化经济”。
中国依靠自己的制度优势,建立了若干战略能源通道,这对于中国未来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无论是天然气和石油管道的维护,还是电力长距离运输,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中国在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为了形成全国性的网络,在人烟稀少的西北地区,投入巨额资金,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这对中国未来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前瞻性意义。
但必须指出的是,投资必须考虑效益问题。如果不考虑投入产出,不考虑经济效益,那么投资越多,未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也就越大。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许多大规模的投资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网络投资都很难收回成本。短期内,财政将背上沉重的包袱。如果这种投资模式持续下去,譬如建设东西大通道,实现能源和电力长距离输送,那么,未来经济发展成本将会越来越高。
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一方面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利用西北地区丰沛的电力资源和能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巨额投入,尽可能地减少成本,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