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支部建在村组,干部得到锻炼

2021-12-31 1735 1
作者: ​胡懋仁 来源: 昆仑策网

1.webp.jpg

  作家王宏甲在他的《走向乡村振兴》一书中,对于在毕节市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党组织的领办作用描写得相当详细,也很生动。比如,他在书里提到,中国绝大多数农村都是一个自然村里建设一个党支部。但在毕节,他们把支部建在村民组上。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在毕节,虽然在自然村里,人口多少有很大的不同。人口多的也是一个村,人口少的也可以是一个村。如果是人口多的一个村里,如果只有一个党支部,那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任务是很繁重的。更重要的是,即使有的自然村人口并不太多,但村民居住分散,分布在山里各个地方。那么只有一个党支部,要跑遍全村各家各户,那也是很繁忙和劳累的。

  把党支部建在村民组上,就可以解决村民居住分散,而支部管不过来的问题。他们根据党章的规定,三个党员就可以成立一个支部。这样一来,在村民组上建立党的支部,就有了明确的组织规定。支部建在村民组上,党的工作精力会更为集中,了解到的情况或者问题也会更为具体、更为详细,那么解决这些问题,克服相关困难,也就更能有的放矢。

  毕节市委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在市委机关的很多干部,甚至可以说是大部分干部都放到了基层农村里去。作家王宏甲问市委的负责干部,你们为什么把那么多干部都放到下面去,有那么多工作要做吗?负责同志回答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锻炼干部。

  听到这个说法,我感觉到这个观点很有辩证法。我们过去只是知道,贫困户要脱贫,确实需要大量干部下到基层,去做很多很复杂很困难的工作。因此,没有干部下到基层,脱贫工作是不可能做好的。但毕节市委还提到了锻炼干部的问题,这是我过去从来没有考虑到的。

  是啊,我们要实行全面从严治党,各级党员干部的锻炼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的干部,特别是机关里的干部,有些在领导岗位上的干部,还有可能是从基层上一路走过来的。但有更多的机关里的办事人员,他们大多数很可能就是出了校门,就走进了机关门。他们对基层也不是说完全一无所知,但是他们由于过去没有深入到基层一线,很多情况了解得不深不透,对于基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了解得也是很肤浅的。如果这样的干部以后会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那么在他们的履历中,就缺乏在基层的历练。这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将来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而且,这样的青年干部,在机关里待的时间长了,又没有下到基层里工作一段时间的经历,很可能会对基层的艰苦环境以及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有某种畏难情绪,甚至有某种畏惧心理。这样的时间越长,他们就可能越不愿意去基层。时间一长,他们身上的骄妖二气一定会有所增长,而长此以往,这样的干部既不可能对基层群众产生亲近的感情,更有可能与基层群众产生较大的隔阂。这样的干部不可能不犯官僚主义的错误。

查看余下5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