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企业管理是有阶级性的
多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到企业管理的书籍时,所看到的所谓案例就是美国的泰罗制。对这个泰罗制,看过之后,感觉非常地触目惊心。这种所谓管理制度完全是拿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工人当作机器一样,把工人劳动时间计算得锱铢必较,无论是多长的劳动时间,这种泰罗制都要求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卡得越紧越好,能让工人喘息的时间越少越好。这种制度美其名为加强管理,实际上就是对工人的加紧压榨。
至少从这个案例来看,所谓的管理学也不是什么超阶级的科学,它仍然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东西。因此,我以为,有理由对所谓管理科学提出一定的质疑。这种所谓管理学真的都是科学的吗?真的都是如数理化一样,都是超阶级的吗?至少从泰罗制的案例来看,并非如此。
所谓企业管理,很多管理措施都是针对一线工人的。有的管理措施看上去似乎很严谨,但无一不是对工人非常的压榨。
在企业管理中,除了生产管理之外,还有质量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等,这些管理领域看上去,似乎不是直接针对一线生产工人的,但它们与生产管理结合起来,归根到底都是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服务的。
八十年代,我们有些人到日本参观人家的企业生产。参观的人们似乎对日本的严格管理很感兴趣,当然就会认为,中国应该认真向日本学习。然而,日本的企业管理人员却对中国的参观者说,我们都是向你们学的。你们中国有个鞍钢宪法,其中有个“两参一改三结合”,我们有些东西就是从这里学来的。
估计当时在场的中国人都会感觉一愣。这些人中,年岁大一点的,可能还听说过鞍钢宪法,而年轻一点的,可能听都没有听说过。是啊,我们自己的好东西,经过这么多年,很多人已经很淡漠了,有的已经完全遗忘了。似乎只要是西方的,只要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就一定是好的,一定是最科学的。
至少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没有人搞过什么泰罗制。我记得读过一本艾芜描写工业生产的小说,书名为《百炼成钢》。那是描述东北钢铁生产行业中的故事,虽然没有明说,但其实就是指的鞍山钢铁公司。其中有很多篇幅,都是在描写钢铁生产工人如何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来减少炼钢的时间。
那种炼钢法叫快速炼钢。减少了以往的炼钢时间,就可以节省很多东西,节省材料,节省能源电力,节省工时等。这在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就是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根本不需要什么泰罗制这种把工人当作奴隶的做法,相较而言,鞍钢宪法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