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文:“知识改变命运”,80后学者的心灵史
最近一段时间,许多博士论文的致谢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黄国平,1987年出生在四川南充一个小山坳里,家徒四壁,12岁时母亲离家,父亲常年在外。
他在自己2017年的博士论文致谢中写到:
“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
“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现在的黄国平就职于某互联网公司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他的艰难成长和终有所得,也被网友们称为现代版《送东阳马生序》。
图为黄国平的博士毕业论文致谢的部分内容。
而1980年出生于安徽潜山一个小山村的肖清和,同样家境贫寒。
8岁那年,他的爷爷病逝,家中无一分积蓄,多亏一位医生资助了20元,才最终办了丧事。小升初考试时,他考了全乡第二名,却因为付不起学费而失学,只能边放牛边找书看。第二年春天在母亲的努力下,他终于重返学校。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他在2011年的博士后论文致谢中回忆到:
“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因为她要让我上学,她要让她的两个孩子好好活着。”
现在的肖清和是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同时还是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
通过梳理这些主人公的简历,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多为80后,幼时家庭极端贫困,在他人的帮助下才得以继续上学,自己发奋刻苦最终取得了较高的学历水平或较好的工作机会,摆脱了贫困。
这些个体不屈的奋斗历程,正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具象展现,也应和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教育发展等。更深层次来看,这个群体在某些方面已经成为我国知识界一个独特的存在,并将为我国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文|吕德文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研究员
编辑|谢芳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折射社会变迁
今日,出身农村的80后学者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心灵体验,很大程度上折射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
2021年3月24日,广西浦北县张黄镇十字小学。图|中新社
具有底层生活体验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是一个了不起的社会进步。
自古以来,知识大多是作为统治技艺的形象出现的,知识分子是名副其实的社会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