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明: “三个世界理论”、民左和俄乌战争


  “三个世界理论”是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公开提出的。他指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美国由于长期对外扩张,特别是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中,实力遭到削弱,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而苏联则乘机加紧扩充军备,并依仗其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对外扩张。在双方激烈争夺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三个世界理论”正是毛泽东根据这一战略态势做出的论断。

  “三个世界”理论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以及50年代“一个中间地带”思想,雏形于60年代的“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正式形成于70年代初期。这一理论的逐渐成熟化,是毛泽东基于冷战时代国际社会总体形势演变,特别是大国博弈和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历史背景,围绕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进行政治思考的结果,他明确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是当时造成世界不安和动乱的主要根源,它们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从而激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对,也引起第三世界国家的极大不满。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支持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干涉和控制的斗争,反对超级大国的扩张主义政策,对美国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侧重打击苏联霸权主义,有效地牵制了苏联的扩张主义势力。

  由此可见,“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是建立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以苏联“变修”为标志出现分裂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毛泽东的反霸反帝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激烈斗争的产物,堪称马列毛主义的阶级政治理论运用于国际政治舞台的经典之作,因此被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视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武器和指路明灯。

  “反霸反帝”的另一层含义是“反殖民主义”。在主流语境中,殖民主义是一个久违得让许多中国人感到陌生的词汇。而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反殖民主义与反\体制、反对霸权、反对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等一起,掀起了“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世界大潮,成为第三世界人民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的一面猎猎飘扬的旗帜。那是一个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机器,社会主义凯歌行进,“东风压倒西风”的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一天天烂下去”,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天天好起来”,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但随着“短二十世纪”的结束,这一进程被打断了。中国和世界很快卷进或融入了现代化的发展主义浪潮,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詹明信的后殖民文化理论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成了学术界的抢手货,新自由主义更是成了主流知识界所向披靡的超级理论武器。与此同时,殖民主义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全球化进程,摇身一变,开始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展开新一轮的经济入侵和文化入侵——这一招比二十世纪前半期和十九世纪以前的“坚船利炮”更奏效,而且冠冕堂皇,因为它有一个很漂亮、也很拉风的名号——全球化。(拙作《七十岁知青,或“人民的修辞”》)

查看余下6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