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今天面临的困难,武汉当初是怎么应对的?
2020年2月17日开始,武汉用三天时间开展了新一轮“大排查”。
新任市委书记王忠林很重视这事。2月18日,他放出狠话:“如果再发现一例(居家患者),就拿区委书记、区长是问。”
事实上,2月9日,武汉曾开展过一次“应收尽收”大决战。10日,时任市委书记马国强宣布,全市实现了99%的排查率。
19日晚是最近这轮排查定下的截止时间。王忠林要求各区区委书记、区长都要签“责任状”,对确诊病例一个都不居家等问题进行承诺,如果出现疏漏,立马追责问责。
一些读者可能好奇,武汉虽大,但是对未隔离、未就医的确诊和疑似患者的摸排工作为何这么难?为什么要排查两遍?为什么新任市委书记如此放狠话?
一
在武汉,摸排病患这事有多重要?
自“封城”以来,武汉的疫情防控战已持续近一个月的时间,但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的疫情,至今仍处于高位运行的持续增长期、攻坚克难最吃劲的关键期、重中之重决战之地的窗口期。
其中的关键是,“四类人员”的底数一直搞不清。
所谓“四类人员”,即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法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两次摸排,对象都是“四类人员”。
如果这些人就算有一例放任在外,没有做到“应收尽收”,那病毒的传播就会继续,疫情防控就没有尽头。病患不能收到治疗地点,病情因拖延加重的概率自然也会变大。
换句话说,一切防疫工作的基础,都在于“四类人员”的摸排。这是整体疫情防控的需要,更是救治每一个普通生命的需要。
武汉的摸排工作主要靠谁呢?
从专业角度而言,在疫情防控的“四早”原则里,“早诊断”和“早治疗”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早发现”和“早隔离”,则主要依赖社区工作者。
武汉的社区工作者要排查留在全市的900万人,确实很难。但应该说,摸排的“社区之难”首先不在社区,而在于整体疫情防控体系。
从湖北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机制开始,武汉就面临一个矛盾: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几近“无限”的扩张性之间的矛盾。尤其是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后,疫情防控的主要矛盾,几乎一直是医疗资源“挤兑”。
以往报道中常见的是,武汉的社区工作者频频反映,他们只能不断地接电话——无穷无尽的电话;他们能给病患登记、排队,但是无法给病患安排住院——因为医院没有床位。
这一结构性矛盾,客观上造成了基层尤其是社区超负荷运作。
从数据看,武汉市每个社区大概万人,配备社区工作者只有10人左右。这就意味着,武汉市的社区工作基础并不算扎实,只能提供最基本的服务。社区除了完成社保、民政、计生等必要的行政工作外,只能为老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提供服务。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