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从“仲尼之叹”看共产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扎根?
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民的整体性信仰?
原因应当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契合中华文明的原始基因与发展趋势。从毛泽东开始创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也是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
一
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中华文明的最高理想是大同,二者尽管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不同,但追求天下为公和人人平等的根本价值趋向并行不悖,所以才能产生广泛共鸣和普遍性认同。
在《礼记·礼运》中,记载着一个震古烁今的“仲尼之叹”,阐发了中华文明理想社会的核心内涵。孔子说: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他的意思很清楚,美好的大道之行时代,还有三代之英的时代,自己都没有赶上,但却心向往之。
孔子这一叹,涵盖了中国上古三个时代:一是尧和舜领导的圣王时代,那是一个“大道之行”的理想社会;二是进入夏商周的英主时代,是一个大道已经隐没的时代,但因为有夏禹、商汤及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与周公等三代英明君主的统治,还可以说是一个遵循礼制的小康社会;三是孔子当时所处的春秋末年,是一个礼崩乐坏、弱肉强食的混乱时代。在孔子心中,最美好和最令人向往的是“大道之行”的圣王时代。
中华文明中的“大道”,到底是什么样的道呢?应是人间正道,只有正道才有可能成为大道;应当是顺天应人之道,只有符合历史规律、对绝大多数人有利的道才有可能是大道;还应当是具有本源性和终极性的至高无上的道,只有能指引人类社会走向光明未来的带根本性的道,才可以称之为大道。
那么,大道之行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呢?孔子对此有比较细致的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个人人都能过好日子的社会,孔子称之为“大同”。至少有如下特点:
第一,治理国家的根本准则,一定是天下为公,一定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而不是只为少数人服务,要选拔那些一心为公、贤能兼备、有德有才、说话有信用和能够团结多数人的人来治理国家。
第二,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要像孝敬自己的老人一样孝敬别人的老人,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别人的孩子,不能只亲近自己家的人,不能只为自家的孩子着想。
所有制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关系。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关系。
所有制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关系。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