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完败”与“逃离”?
近日,一篇文章很火爆引发广泛关注,标题为“司马南炮轰莫言胜负已分:官媒为莫言发生,司马南逃离北京”(以下简称“司马南逃离”),发表者为曾担任科技日报总编、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对中国四大发明嗤之以鼻,对美国大加赞赏,对武汉方大作家鸣不平的刘亚东(本文暂且不对刘过去的一些言论予以评论),但是文中引用的证据却是官媒《光明日报》,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
【“司马南逃离”一文标题截图】
“司马南逃离”一文主要说了两个问题:
一是官媒《光明日报》于7月6日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的一篇文章“莫言研究的一次重要集结”,以此认定“官媒在为莫言发声”、司马南“炮轰莫言”这场舆论战中“完败”;
【《光明日报》发表的张莉文章的截图】
二是因为司马南“完败”,所以他已“逃离”北京到了河南。
为了强调司马南的“完败”和“逃离”,文章特别配了三张图片,其中两张说明《光明日报》是“中央顶级”官媒的权威性,一张是司马南的账号IP地址为河南,并配上了一个厕所,其恶毒用意不言而喻。
【“司马南逃离”一文的配图】
那么“司马南逃离”一文说的是事实吗?
《光明日报》为莫言发声?
从《光明日报》刊登张莉的文章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针对“莫言与当代中国文学创作新经验研究”丛书的赞扬文章,全篇并未提及司马南三个字,带有很强的学术评论性质。作为“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大报”的顶级官媒,此时发表这样的文章当然有一定的指向性,但不可否认也仅限于学术讨论的范畴,并不代表就是在这场“莫言争论”中的判定标准。
无论是从学术上还是艺术上,莫言的作品当然有“深度”、有“高度”,要不然也不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莫言的作品在政治上的“深度”和“高度”比他在学术上和艺术上的成就更胜一筹,要不然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也不会颁给他奖。因为他的作品更符合西方社会的价值观。
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作为官媒,特别是顶级官媒,此时发表赞颂莫言的文章究竟何意?笔者依然愿意从学术的角度去思考,所以认为未尝不可,但引发像刘亚东这样的公知联想以及发挥自然是肯定的。当然,如果官媒的意思就是刘亚东这样的观点,那就另当别论了。
说到官媒官宣,我们不得不提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推荐的1942年至今中国百部优秀文艺作品中,并没有莫言。按照刘亚东的观点,莫言是否“完败”?当然不能这么笼统的说,因为一是莫言的作品本就对中国的社会无赞美;二是莫言的作品多是反映中国社会的阴暗面,这与当下的争论并无绝对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