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病毒会讲武德?入境隔离变7天后的惊人变化
被关一个月小黑屋还没放出来,成都就已经被新一轮大流行阴霾所笼罩。
笔者所在的区域已经进行了数轮全员核酸,全省划出了32个高风险区,35个中风险区,12个低风险区,眉山洪雅全县公交停运,成都龙泉驿区要求居民“非必要不离区”。风险区内的居民自不必说了,风险区之外的居民生产生活同样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2020年年底,市区的一些居民区已经大量出现底商铺位关门或者转让的现象。疫灾反复两年半,受威胁的不仅仅是老弱病群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更是底层民众的生存境况。除了搞“核酸经济”和“疫苗经济”的家伙们,没有人希望这样的局面继续下去了。
由此,我们不得不继续思考这个问题:在国内已经实现动态清零的情况下,病毒是怎么来的?
关于成都715大流行的源头,网友们根据流调轨迹地址和百度地图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然而权威的说法一直未见于官方媒体。但是,这似乎并不是什么值得“讳莫如深”的话题。
7月17日,成都疾控中心公布1-5号病例的基因测序结果为Omicron亚型变异株BA.2.12.1,“除了首发病例外,其余病例为密接或者时空暴露者,传播链条清楚。”21日晚公布的信息显示,成都本轮所有病例均属同一传播链,眉山本轮新增首例病例与成都有关,而乐山市新增首例与眉山有关。
BA.2.12.1的传播速度是BA.2的1.2~1.3倍,且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这也是本轮成都全城风声鹤唳的原因之一;而BA.2.12.1变异株在国内未发现同源序列,在全球数据库中查找病毒基因组差异最小为德国5月份上传的病毒序列。显然,病毒是来源于境外输入病例。
笔者根据四川卫健委每日发布的数据,整理了近两个月来境外输入病例从入境到被检测出阳性的间隔时间最大值,包括乘坐国际航班直接从成都入境以及在省外口岸城市入境闭环转运至成都后发现的病例:
从这份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成都入境的境外输入病例从入境到被检测出阳性的最长间隔时间,6月份大部分在10天以上,最长的为19天,且一个月内出现间隔时间达14天以上的境外输入病例天数达到1/3,省外入境的最长间隔时间更长;而到了7月份截至目前的21天,境外输入病例从入境到被检测出阳性的最长间隔时间却大幅缩减,普遍在7天以下,就连省外入境转运至成都被检测出阳性的病例的最长间隔时间似乎也在缩短。
巧合的是,6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根据最新政策,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