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为何如此恨毛主席?
网友传来了微博上的一段凤凰卫视的视频:
笔者特意查了一下,这段视频出自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在2006年12月27日的视频《“毛泽东热”经久不衰的秘密》,完整的视频内容笔者也看了一遍,这期视频请到的嘉宾是马未都和作家王斌,而讲这段“往事”的人就是王斌。
王斌所说的这张床现在就摆在井冈山八角楼的“茅坪毛主席旧居”。1927年10月,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井冈山,在这里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而这张床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真正起点。
“恶狠狠的说了一句话”、“恨不得在床上撒泡尿”——“著名作家”对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切齿痛恨,仿佛已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根据王斌的讲述,“著名作家”曾经在它的小说里用那泡尿酿出了高粱酒”,我们很容易推断出这位“著名作家”究竟是何许人也。
“著名作家”在他那篇《毛主席老那天》(“老”——山东方言,死的意思)的文章里还只是暗戳戳抒发自己对毛主席“老”的幸灾乐祸和对毛主席的嘲讽指责,而在王斌所讲述的这段往事里,“著名作家”对毛主席的痛恨已经是极其露骨、毫不掩饰了。
王斌的这段话算不算给“著名作家”抬轿子的人所说的“告密”呢?显然不算!
作家王斌曾被称作张艺谋的“御用编剧”,还是余华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活着》的副导演,11年他还出版过一本“反思”毛泽东时代的小说《六六年》。应该说,对毛泽东时代特别是毛泽东晚年的态度,王斌与那位著名作家基本是相同的,只是王斌没有作家那么下作,他对毛主席还没到全盘否定以致切齿痛恨的程度。而王斌不过是想要借“著名作家”的话,在节目中描述今天对毛主席的“质疑”大约是什么样的场景。王斌能够第一印象想起“著名作家”的话,充分说明了“著名作家”在今天的反毛思潮中的分量。
凤凰卫视的节目是2006年录制的,王斌回忆说是“20多年前有一次和一帮作家到井冈山去,就去重新凭吊当年的革命先烈在那如何战斗的”。笔者又查了一下相关人士回忆,著名作家去井冈山的具体时间可能就是“1987年秋天”这次:
也正是1987年,王斌所说的“著名作家”“撒泡尿酿出了高粱酒”的小说由导演张艺谋搬上了荧幕,那时的“著名作家”已经靠着1985年发表的抨击人民公社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以及1986年发表的解构革命、“呼唤人性”、向往“蓝色文明”的《红高粱》,一时风头无两,获得无数殊荣。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解构革命与反毛,与其说是一种突破,不如说是在纳“投名状”。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