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人民战争的时代,正义是真正的大杀器

2022-10-11
作者: 安生 来源: 卢瑟经济学之安生杂谈

  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战争的正义性其实并不重要。

  由于工业革命,生产力高速发展,军事装备几年即更新换代一次,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往往存在严重的代差,即使列强之间也经常如此。比如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的线膛枪的火力轻易压制俄军的滑膛枪。比如普奥战争期间,普鲁士军队的后装枪压制奥地利军队前装枪。列强对前工业化国家的武力更有压倒性优势。使用热兵器对冷兵器,使用线膛重炮对鸟铳,使用机枪对盾牌长矛,都是常态。

  大多数战争,在战场上往往表现为一方的火力输出对另一方有绝对优势,财大气粗的一方使用新式装备碾压落后的一方。即使双方装备水平接近,善于使用新技术,组织方式更适应新时代的一方,大多也能速战速决。战争结束后,胜利的一方不会有沉重损失,却能有丰厚的战争收益。

  列强对手大多数时候是前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的社会中下层处于奴隶状态,他们无缘军事,也就无缘政治,谁当统治者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天下姓曹还是姓刘,那是几十个,至多几百个家族的事情,对民众来说,甭管谁当权,他们都是奴隶,都要承担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他们即使不满,也无力反抗。战争是猛将、骑士和甲士那些精锐的事情,被抓来的杂兵即使上战场,也只是承担壮声势,填沟壑,当炮灰,干苦役的任务。他们被统治阶级骑在身下,命如草芥,为了活下来,有自己的求生之道:打赢了,他们顺风劫掠;打输了,他们一哄而散;僵持不下,他们考虑什么时候开小差。对这样的国家的民众来说,春秋无义战,战国就有义战了?侵略者和本国统治者在对待自己的方式上本质有区别吗?犯得上为他们争权夺利搭上自己的性命吗?

  这些国家的社会中下层面对异族入侵者,往往没有强烈的反抗的意愿。有时,侵略者花一点小钱,就能雇佣一大批本地人充当仆从军团,让这些仆从军团当先锋、打头阵、当炮灰。尽管这样,仍有大批当地人争相为异族侵略者卖命。驻印英军的大多数都是印度人,英国人用印度人管理印度人,镇压印度人。相比加入土邦军队,印度人加入英军军饷更高,待遇更好,晋升更公平。当然,其他国家也有类似军团。

  在这些工业化列强国家内部,军队迅速平民化,社会中下层民意对内政外交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由于后装枪的普及,传统武士阶层无法再垄断暴力,社会中下层拥有武力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上帝造人,柯尔特让人人平等。社会中下层拥有了武力,就会要求对应的权利。这带来至少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这些国家及其军队内部更平等,民众和军队作战的主动性更强,士气更高。一方面统治阶级要社会中下层进入战争,承受死亡和牺牲,就要给他们一个为之心甘情愿作战的理由。这个理由,或是义,或是利。

  在一战以前,列强让社会中下层甘心作战并不难。由于大多数对手都是前工业化国家,对方无论是武器还是组织能力都处于绝对劣势。所以,绝大多数的战争都是速战速决,不用承担巨大的牺牲。

  战后都有巨额的赔偿、割地和各种不平等条约,这些赔偿、割地和不平等条约可以极大拉动本国经济发展,改善中下层的生活。对战胜国的中下层来说,顶层吃肉,他们喝汤,他们甚至可能去殖民地冒险,利用各种不平等条约,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压榨当地人民,这是发财加翻身的过程。全国上下,集体当强盗,得手之后,大有大份,小有小份,见者有份。当时,发达国家社会中下层利欲熏心,对侵略战争的态度,往往不是反对而是支持。

  例外的是日俄战争。日本战胜了俄国,但是获得的直接经济利益并不多。日本劳动者支付了金钱和人命,却没有得到什么直接利益,导致了日比谷烧打事件。当然,战败的沙俄情况更不乐观,直接发生了1905年革命。

  可以认为日俄战争就是未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预演,列强之间狭路相逢,双方旗鼓相当,战争异常惨烈,胜者得不偿失,败者发生革命。当然,我们还可以认为普法战争是日俄战争的预演,普法两个列强相遇,失败的法国发生了革命。不过,与日俄战争不同,德国获得丰厚的赔偿。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总是渐进的。列强相遇会有什么结果,在普法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时候就已经有征兆了。

  一战彻底改变了这种情况。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厮杀,双方的青年在战壕里拉锯了四年,胜者得不偿失,败者发生革命。至此,大多数国家中下层对战争的态度已经改变了。那是统治阶级的战争,不是被统治阶级的战争,要被统治阶级参战并忍受不断增加的巨大伤亡,需要一个能说服他们的理由。

  从大航海时代到全球殖民地瓜分殆尽,列强之间狭路相逢是历史的必然。列强对外战争,也从一边倒的速战速决,演变为残酷的旷日持久的总体战。对列强各国的社会中下层来说,对外战争从发财捷径变成了血肉磨盘。

  1917年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1918年德国的十一月革命,可以认为是巴黎公社、1905年革命的升级版。

  经过一战,大多数国家中下层对战争的情绪从支持变成了反对。利诱已经不足以让他们参战了,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加入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唯一理由,就是本国受到了来自外来的直接的实实在在的军事打击或侵略威胁。

  二战前夕,英法领导人对德绥靖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经历过一战重创和大萧条打击,经济一直处于颓势,一方面是国内民众厌战情绪高涨。对英法来说,有一战的教训,主动发动对德战争,打赢了没有什么直接经济利益,打输了必然诱发革命,无论输赢必然得不偿失。

  1940年5月8日,西线战争已经无可避免,张伯伦辞职建议丘吉尔组阁。10日,德军发起进攻,突破防线,傍晚6时,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丘吉尔组阁,可以认为是临危受命,也可以认为是如果德军不进攻西线,虽然德国在欧洲大陆连续兼并扩张,波兰迅速灭亡,也根本轮到到丘吉尔这样的鹰派分子登场。

  美国也是类似。罗斯福早就想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国内孤立主义、厌战情绪高涨。所以,罗斯福只能对日本极限施压,让日本打第一枪。日本没有辜负罗斯福的期待,偷袭珍珠港,给罗斯福提供了加入战争的理由。

  这些国家的人民并不是完全反对战争,而是反对对自己不利,却需要自己承担成本的战争。他们愿意看到本国在世界上称王称霸,但是他们不愿意本国加入旷日持久的帝国争霸战,因为他们真有一头牛。谁违背他们的意志,谁在竞选中大概率要失败。

  有一记者问一农民,如果你有100万你愿意捐钱给国家吗? 农民回答到,我愿意。记者又问,如果你有100亩地可以捐给国家吗? 农民回答,可以。后来记者又问,如果你有一头牛愿意捐献给国家吗? 农民回答道,我不愿意。记者疑惑问为什么呢? 农民回答道,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

  对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来说,由于民家普遍厌战,很难在有利的时机加入与列强之间的旷日持久的战争,即使想加入战争也要让对方对本国或者本国军队打第一枪。

  从普法战争到日俄战争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可以瓜分的剩余殖民地最终归零,列强各国社会中下层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好战变为厌战。但是,历史总不是一直向前的,必然出现反动的过程,进两步,退一步,是历史的常态。

  这种倒退发生在德国和日本并不意外。日本自明治维新依赖,屡次发动外战没有输过,自然野心爆棚,民众在侵略战争中获得经济利益,支持战争可以理解。为什么德国民众也支持战争呢?

  读过《我的奋斗》的人,会觉得其中的内在逻辑非常混乱,好似疯人呓语。

  按照《我的奋斗》的观点,各种生物都存在优等和劣等种族,种族之间激烈竞争,争夺生存空间。最终,优胜劣汰。德国人(日耳曼人)就是所谓的优等种族。但是,这种优等种族遭到了来自犹太人、布尔什维克、国际资本家的联手打压,被强行压制。德国人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应该奋起争夺生存空间。所谓我的奋斗,就是希特勒与这些压制德国人的力量斗争的历程。

  德国人是不是最优秀的人种,这个问题不谈。

  读过《共产党宣言》就知道,共产党要求消灭私有制,资本家要求维护私有制。布尔什维克和国家资本家之间本来就是阶级对立的双方,是敌对的关系,怎么会为对付德国特意联手?进一步考虑,犹太人之中既有犹太银行家,也有领袖马克思以及托洛茨基这样的革命者,彼此之间并没有统一协作的关系,为什么要联手对付德国人?

  按照希特勒的解释,犹太人是最劣等的民族,左手是国际资本家,右手是布尔什维克,左右手都是为了针对最优秀的德国人。

  希特勒的敌对划线让人莫名其妙,与犹太人敌对是以民族划线,与布尔什维克敌对是以阶级划线,与国际资本家敌对是既以民族划线也以阶级划线,一群人都看不上德国人,都与德国过不去。

  如果所有人都反对德国人,那么德国人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成为世界公敌?希特勒对此的解释是,德国是最优秀的民族,所以遭到劣等民族的联手打压。

  事后证明,德国法西斯确实是世界公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出现这本书,绝不是偶然。

  18世纪开始的第一工业革命,蒸汽机取代了人力,使用蒸汽动力的现代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资产阶级掌握了经济主导权,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他们手里有了物质资源,就要求相应的政治资源。

  19世纪,随着拿破仑战争、1848年革命、王朝战争(普鲁士统一战争)、普法战争的一连串胜利,德国的封建制度被打破,普鲁士获得大量战争赔款,德国政府对内统一了德国市场,德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德国成为后发工业国的代表。

  对后发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当时的局面很尴尬。

  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些国家的生产力的水平已经不亚于甚至超过英法。

  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是潜在产能远远大于有效需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前,英法向殖民地倾销商品。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德国成为新兴的后发国家的时候,全球殖民地基本已经被英法瓜分殆尽。非洲是英法的,加拿大是英国的,美洲是美国的,澳洲、印度、中东是英国的,东南亚是法国的,菲律宾是美国的,俄国在远东把手伸到了太平洋,长江沿岸是英法的。德国只抢到了一些边角地区。

  各国已经都形成了金融资本(或者财政军工资本)为核心的垄断集团。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金融资本还有仆从关系,比如俄国和美国的金融资本,是英法金融资本的仆从资本。

  德国想摸英法的石头过河,结果发现路早就被英法尤其是英国堵死了。

  后发国家大量的产能没法输出,国内必然面临长期萧条的局面。

  种族主义最早不是起源于德国,列强对落后的半封建国家都使用种族主义——你们是欠发达的野蛮人,需要我们给你们输入文明,让你们成为文明人。

  这种情况下,德国人自然觉得忿忿不平。当年,你们对外扩张,在全球范围抢夺殖民地,现在轮到我们扩张了,没殖民地可分了。我们比你们生产力强大,你们已经腐朽堕落反动万恶了,我们代表更先进的文明,凭什么没有属于我们的殖民地?按照种族主义理论,德国人也确实有资格认为自己更文明,有资格领导世界。

  对国际资本的仇恨来自于此。

  德国的生存空间要求显然不会得到英法的认同,对方的反应就是积极备战。

  这时共产主义也进步了,列宁提出了一系列帝国主义理论——帝国争霸对无产者来说,没有任何好处,无产者们,你们的出路在革命,在推翻垄断资本的反动统治。

  可惜,当时没多少人听列宁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们们为了争夺殖民地进行了四年厮杀。当然,主要流血的都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在战壕里反思,我们究竟为了谁在作战?

  与以往的列强对其他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倒性的速战速决的战争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势均力敌,都实行了总动员,都伤亡惨重,都看不到胜利的希望。无产阶级血流成河,资本家大发横财,厌战不满在情绪不断发酵。老百姓被武装起来,驱赶上前线,他们面对的只有死亡而没有利益,他们极不情愿又看不到结束的希望,这就要出大事。

  于是,一部分士兵调转枪口造反了。先是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随后1918年德国士兵也无心作战,爆发十一月革命,也要求退出战争。至此,德国也打不下去了,一战结束。尼古拉二世倒下了,下一个倒下的是他的表兄威廉二世。一群亲兄弟,为了争权夺利发动战争,用无产阶级的鲜血做他们赌博的赌注。

  对希特勒这样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承认德国的经济实力不足以撼动英法美结盟形成帝国主义集团,他们也不承认战壕中无产阶级的愤怒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认为是布尔什维克煽动的起义,妨碍了他们赢得帝国主义争霸战争。

  对布尔什维克的仇恨来自于此。

  希特勒的理论,代表一群德国小资产阶级的想法。他们拥护资本主义,渴望发财,想从英法那里争夺海外殖民地,不能接受战争失败。他们不肯承认德国的国力根本不可能赢得帝国主义争霸战,他们认为是布尔什维克起义导致了战争失败。他们认为,德国在外部受到国际资本的打压,在内部受到布尔什维克的破坏,腹背受敌,遭受背刺,输掉战争。他们觉得,两大敌对阶级都和他们过不去,这还不够委屈吗?

  希特勒这些人,既反对国际资本又不反对本国的资本。他们反对国际资本,因为国家资本压制德国资本;他们不反对本国资本,所以他们要镇压布尔什维克。

  至于犹太人,则是把国际资本和布尔什维克联系起来,帮助希特勒狗屁不通的理论实现自洽的媒介,一群替罪羊而已。劣等民族操纵国际资本,煽动革命,使用一切手段打压优秀的德国人,至此逻辑可以自洽了。

  对当时的德国小资产阶级来说,他们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顺风车,随着生产力发展,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人甚至成了大资本家。工业革命结束,德国进入瓶颈期。他们并不认为这种瓶颈期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造成的,而是质问德国为什么不能像英国和法国一样利用先发优势,野蛮生长:既然你们当初能灭绝其他民族搞殖民,我们为什么做不得?你们当初消灭生产力落后的民族,抢夺土地和资源,你们现在落后了,就应该把土地和资源交给我们!小尼姑的头,和尚摸得,阿Q也摸得!

  地球上没有未开发的处女地,他们要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其实就是要剥夺其他民族的生存空间。那些被剥夺生存空间的其他民族怎么办?被屠灭,还是做奴隶?按照优秀种族理论,其他民族如果不肯被剥夺,被屠灭天经地义,即使肯被剥夺并从此做奴隶,必要的条件下,一样要被屠灭。按照他们的逻辑,他们是优等民族,有权剥夺劣等民族的一切,剥夺了一切也就是剥夺了生存权,或者说,屠灭其他民族,天经地义。

  如果按照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虽然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能力超过英法,但是远没有达到当年英法对前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时生产力碾压对方的水平。如果按照马列主义,德国国内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不兼容,只要放弃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德国的发展空间大得很。

  但是,对德国小资产阶级来说,他们即不想考虑丛林原则所需的实力对比,也不想放弃资本主义。德国国内的经济矛盾已经严重压制了生产力发展,战后德国经济持续动荡,不是停滞就是恶性通胀。再等下去,德国经济也是长期停滞不断恶化,无望以压倒性的优势彻底碾压英法,随时可能再次发生无产阶级革命。

  德国小资产阶级并不需要什么理智和逻辑,他们只需要再次发动战争的理由和信心,即德国侵略扩张有理,德国侵略扩张能赢,其他的都不重要。希特勒本人也是如此,作为他们的代表,他是地道的流氓无产者,有一颗小资产阶级的心。

  放到历史背景下去看,出现这样荒谬的胡说八道很正常。

  当时的德国国内经济动荡,垄断大资产阶级担心革命,小资产阶级不肯承认一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力不济,失业的流氓无产者充当打手,几派势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联手推出一个疯子,不择手段镇压国内左派革命力量、煽动对外战争,鼓动好战情绪。

  当然,说到底,是德国作为后发国家和一战战败国,一方面国内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尖锐,一方面一战战后国内拥有大量财富、反对革命、支持对外战争的大资产阶级没有被清洗。

  相比之下,国内矛盾没那么严重,大资产阶级也没那么强大,生产力落后的意大利民众的战斗意志就差很多了。

  德日法西斯主动发动战争,打响了第一枪,其他国家迎战,各国民众被迫参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交战双方是帝国主义国家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不仅包括列强及其仆从国,也包括被侵略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打败拥有广袤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英法获得殖民地是一种解决方案,把殖民地直接抢过来也是一种解决方案。按照轴心国的判断,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是软柿子,更好拿捏。日本虽然宣传要把亚洲从美英的殖民下解放出来,但是第一步不是直接进攻美英而是偷偷炸了柳条湖的铁轨……

  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在法西斯眼里是劣等民族和愚昧民族,如果不愿意或者不适合当奴隶,就直接无害化处理掉(德国做法),如果反抗,就要狠狠地教训(日本做法)。争夺殖民地本来就是为了掠夺殖民地,转嫁国内矛盾,所以秋毫无犯是不可能的,当地人民不反抗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殖民地国家的人民积极参与进来,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除了有列强争霸的性质,还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

  法西斯国家在经济上处于劣势,需要对外转嫁矛盾,无法在经济上给予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更好的待遇,否则也不会使用武力侵略的方式争夺殖民地。所以,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必然奋起反抗。与当年英法开辟殖民地时相比,双方的武器仍有差距,但是交换比已经不再悬殊。何况,被侵略国家的人民还能得到列强的援助。法西斯国家,比如德国,要同时与被侵略国家和列强作战,自然成了世界公敌。其实,当希特勒把德国人定义为优等民族,其他民族为劣等民族,并要使用武力争夺生存空间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德国迟早成为世界公敌。

  决定常规战争胜负的因素就是毛主席说的钢和气,一是拼物质资源,二是拼士气。物质资源碾压对方,士气就旺盛;物质资源不足,伤亡惨重,节节败退,士气就下降;被侵略的一方没有退路往往还有亲友遇难,与侵略者不共戴天,士气比为利益而侵略的一方旺盛,能够承受比对方高几倍的伤亡;遭受同样的伤亡,侵略的一方的反应可能是厌战,反侵略一方的反应可能是复仇;士气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会溃败,随后不是革命就是投降。

  同一个国家在侵略战争和反侵略战争中的战争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后者远远高于前者。在反侵略战争中,民众和来自民众的士兵,可以承受更大的牺牲并保持继续战斗的士气,把战争坚持下去,直至最后胜利。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遭遇同样规模的牺牲,往往已经厌战情绪发酵,哗变、暗杀、投敌不断了。

  此外,受侵略一方在本土作战,必然有情报优势,这点相对次要,但也不能忽视。

  我们可以假设双方拥有的物质资源为R(resource),士气为M(morale)。处于反侵略的一方,天然具有士气的优势,M远远高于另一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M不是军队的士气,而是本国国民的士气。在全面战争的情况下,本国国民是军队的蓄水池。他们的士气,决定源源不断补充的生力军的士气。

  这种情况下,侵略的一方要让对方的士气先于己方归零,就需要有远远高于对方的R,交换比更高,使对方伤亡更大,士气下降更快。对势均力敌的工业化国家来说,双方物质资源的差距并没有达到数量级的水平,交换比并不悬殊。要实现对方士气归零,己方士气大于零,这并不容易。这就导致反侵略战争的难度远远低于侵略战争,胜算远远高于侵略战争。

  德日在生产力方面远不如美苏英,在士气方面也不占优势,反侵略国家人民的士气更加高涨,战争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可以判断出来。

  可以设想一下,假设当时主动发动战争的是美苏英,德日是受侵略的一方,即使美苏英具有生产力的优势,因为在士气方面不占优势,也很难赢得战争。考虑一下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的战绩,便不难理解这一点。苏芬战争的战绩,给了希特勒“苏联是一栋旧房子,只要踹一脚就能轰然倒下”的错觉,增强了他发动对苏侵略战争的勇气。他显然忽视了苏军和苏联民众在侵略和反侵略战争中不同的士气。

  历史的进步,要经历反动的考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列强发动全面侵略战争的反动。历史的进程总是进步、反动、再进步的过程。每次进步,都会有残余反动势力酝酿反动,每次进步的力量克服反动阻力,消灭残余反动势力,就会迎来更大的进步。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证明列强争夺殖民地、帝国争霸的时代已经结束,列强依靠工业优势对外发动全民侵略战争搞帝国争霸不再可行。

  不仅如此,战争期间,各国人民都被武装起来,几乎所有身体健康的适龄男子都有军事经验,手里有枪,理直气壮,各国民主权力空前发展,解放事业风起云涌。殖民地国家要民族解放,工业化国家工人要权利。统治阶级不肯让步,那就用武器交流,战场上见。

  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更要考虑国民的态度。

  一个工业国对另一个工业国主动发动侵略战争很难打赢,一旦失败,国内就会爆发革命。打赢就很困难,打输了还会革命,至此,列强之间再次发生战争的概率更低了。

  有观点认为,核武器制止了世界大战。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应该看到,1945年,美国即对日本使用了原子弹,1949年,苏联才成功试爆本国的第一枚原子弹。一直到1950年代中期,美国对苏联,在核武器方面都有压倒性优势。但是,美国并没有主动对苏联发动攻击。也就是说,至少在二战结束后前十年的和平,不是靠对等的核威慑维持的。

  经过二战,列强已经认识到,大国之间的战争取决于各国民众的态度,各国民众在侵略战争中厌战,在反侵略战争中英勇。这种情况下,除非使用核武器对对方领土实现无死角全覆盖打击,否则谁主动发动侵略战争,谁自取灭亡。列强之间,主动发动战争,就是自取灭亡,不再是可选项。

  核武器出现以后,这种局面也没有改变。核武器的杀伤半径与武器当量的三次方成正比。核武器的杀伤半径扩大一倍,武器当量就要扩大8倍。所以,核武器对人口密集的城市居民杀伤效果良好,对已经展开的高度分散的野战部队效果并不理想。大规模杀伤居民,必然导致对方对等的报复,同时必然会进一步激励对方前线部队的士气。

  本国发动侵略战争并主动使用核武器攻击他国大城市,一旦遭到对方核报复,造成本国居民大规模伤亡,必然导致国内局面失控,陷入内乱。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一旦本国统治阶级准备主动使用核武器攻击其他可能导致核报复的国家的消息泄露出去,就可能本国首都导致发生内乱。首都必然是对方核报复的首选目标。一旦对方对本国首都发动核报复,大多数首都市民必将因堵车无法疏散,死于核爆炸,而统治者则可能乘坐核战飞机逃生或者钻入安全的地堡。这种情况下,首都市民认识到“敌在本能寺”,发生暴乱,推翻本国政府,不给滥用核武器的侵略政权陪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

  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获得了解放。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也都被武装起来反抗殖民压迫。经过现代化过程和武器的流散,各国民族解放军的武器虽然简陋,但是与殖民者之间的交换比已经不再悬殊。由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的普及,加上民族解放战争的先天正义性,他们的士气比殖民者更高,可以接受更高的伤亡。(民族主义思想对争夺殖民地的列强国家是有害的,对被殖民国家争取独立和解放是有益的。)二战结束,他们没有放下武器,而是立即投身民族解放战争。英法虽然赢得了战争,但也无法保住殖民地。

  18、19世纪,列强派出一支小部队就能击溃甚至全歼前工业化国家的军队,单方面屠杀,征服殖民地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各国数量有限的常备军,都无法完成彻底侵略一个国家的任务。列强即使总动员,也未必能彻底征服目标国家。即使能够征服,本国中下层也必然承受巨大的伤亡和经济损失。由于侵略战争缺乏正义性又没有足够的直接的经济利益补偿本国中下层,其本国内部必然发生动乱。

  美国入侵朝鲜、越南,苏联入侵阿富汗,都陷入了困境:有限的常备军使用常规武器无法取胜;使用核武器对没有城市化的前工业化国家无的放矢;发起总动员得不偿失,还可能激起国内动乱;硬着头皮打下去,每天的伤亡都在源源不断地增加;本国国力不断削弱却没有解决办法,另一个超级大国好整以暇援助被侵略的国家,坐等对方内部发生大规模的动乱甚至革命。

  二战以后,经过武器流散、思想启蒙和战争洗礼,即使第三世界国家也不再是软柿子。

  美苏都曾经威胁新中国,要发动战争,要使用核武器。中国领导人毫不惊慌,有种你就试试,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你扔你的原子弹,我扔我的手榴弹,十亿人民全民皆兵,猜猜另一个超级大国会不会插手,猜猜你能不能速战速决,国内会不会发生革命,看看谁笑在最后?

  各种便携式反坦克武器和防空导弹的出现,也使得统治阶级必须更加重视战争的正义性。

  二战早期,轻步兵反坦克的手段非常有限,大致有反坦克枪,反坦克地雷、反坦克手榴弹、莫洛托夫鸡尾酒几种,成功率极低,风险极大,要击毁对方坦克,往往需要牺牲大量士兵的生命。轻步兵防空能力,基本为零,除了奔逃隐蔽,基本没有对抗手段。

  拥有装甲优势和空中优势的一方,可以所向披靡,大杀四方,搞单方面的大屠杀。

  随着巴祖卡、铁拳等步兵反坦克火箭的出现,局面发生了改变。虽然步兵仍然处于劣势,但是极大改善了交换比。反坦克导弹的出现,进一步削弱了坦克对轻步兵的优势。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出现,也改善了步兵与空军的交换比。有了毒刺,除了经书一窍不通的圣战士,一样干翻雌鹿。

  在便携式反坦克武器和防空导弹出现以前,列强可以对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动战争,利用火力优势,以较高的交换比迫使对方屈服。

  出现这些便携武器之后,轻步兵与装甲兵、航空兵交换比大幅下降,具有了相对经济的作战能力。落后国家很容易从其他列强那里获得有限的支援,给列强侵略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列强之间总有矛盾,总有国家不希望其他列强扩张。扶危济困、援助弱小又具有道德优势。用一点小钱,打击对手,树立国际形象,何乐不为?

  柯尔特让人人平等,便携导弹让国家平等。此时,落后国家的反侵略能力进一步提升,即使有钢铁洪流和庞大的武装直升机群也很难碾压落后的弱国,侵略战争更加困难。

  发达国家要搞侵略,必须选择哪种统治阶级在本国国内天怒人怨的国家为目标,打现代的“替天行道”的旗号,比如“人权高于主权”“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恐”之类。选择这样国家作为目标,反抗侵略的民众相对较少;打这样的旗号,其他国家也不好插手。即使这样,列强在成功歼灭目标国家现有武装以后,也要迅速撤出。否则,随着占领时间不短延长,各种摩擦必然逐渐升级,反侵略情绪必然不断发酵,武器和资金必然通过各种公开或半公开渠道源源不断输入。

  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不撤退,那就要面临旷日持久的治安战和不断积累的伤亡。国内反战情绪也会不断酝酿、发酵,引发政治动荡。至于是否发展到骚乱和革命,则要看本国在侵略战争中损失程度。一般来说,没有哪个靠选票上台的政权能支撑到那种程度。在此之间,就会面临大选失败,被迫下野,交出执政权力的局面了。个别国家的政权不靠选票获得合法性,如果完全不顾本国国民态度,坚持把侵略战争打下去,那么最终必然导致国力空虚,政权垮台。这方面,苏联即是前车之鉴。

  原有政权被颠覆以后,新政权能否站稳脚跟,在于能否发展经济,给予国民较好的生活质量。列强撤出后,傀儡政权如果不能让经济良性发展,那么被推翻只是时间问题。被侵略国家最终将倒向哪个列强,并不取决于哪个列强侵入该国并扶植傀儡政权,而在于哪个列强能在经济上提携哪个国家。

  人民战争的时代,决定列强势力范围的是其经济发展水平。拥有有广袤的势力范围的大国,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并能给其他相对落后国家提供较高的经济生态位,拉动其经济发展,使其他落后国家心甘情愿主动成为其经济殖民地,而不是该国导弹的有效射程覆盖全球。洲际导弹是拥有广袤的势力范围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这样的时代,发动侵略战争争夺殖民地,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付出巨大的金钱和伤亡以后,为他人做嫁衣裳。一个在国内不得人心的反动政权,无法再像一战以前那样靠对外侵略转嫁矛盾,在国际上也必然同样不得人心,处处被动。如果继续执迷不悟,必然面临对外侵略战争失败引发国内革命的后果。当然,这些国家冒天下之大不韪,主动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往往是其国内矛盾已经到了爆发的临界点,不得不对外军事冒险,试图寻找出路。

  这样的时代,便携式智能武器普及的时代,战争的正义性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全球化,已经不存在那种单向的一边倒的工业国家对前工业化国家碾压性的战争。在国际上。现代化的武装不再被个别列强所垄断,不再有轻而易举可以获胜并获利颇丰的对外战争。在各国国内,武力不再为特权阶级所垄断。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足够的利益使统治阶级心甘情愿成为炮灰。侵略战争难以得到本国民众的支持,没有民众的支持则难以开战长期的战争。

  战争的正义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民战争的时代,发动大规模战争,必须给参战的民众一个交代。即使对小国的侵略战争,也很容易由于其他列强插手演化为长期战争,难以数量较少的常备军取胜。即使使用数量较少的常备军取胜,也很难长期占领。这种情况下,发动侵略战争。得不偿失,极可能诱发国内革命。是自取灭亡。侵略战争不再是可选项。

  暴力的扩散必然导致权利的平等,在国内如此,在国际上也如此。贵族垄断暴力的时代结束了,列强垄断暴力的时代也结束了。大人,时代变了!帝国争霸的美梦该醒了!在全民战争、便携导弹普及的时代,真正的大杀器是战争的正义性,还迷信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

  工业化时代,机器拉平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之间个人体力和能力的差异,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发挥劳动者的意志,人民的意志成为决定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工业化早期,机器并不普及,多数劳动者并没有从奴隶、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先发工业国家有资格发动侵略战争。随着工业化推广,全世界多数劳动者从奴隶、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人民战争成为战争的最高形式,侵略战争被人民战争排挤出战争的主流。这样的时代,正义性是超过核武器的大杀器。拥有正义性的一方,才能调动绝大多数民众义无反顾积极投身战争,绝大多数民众支持的一方将战无不胜。

  列宁关于战争的论述中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毛主席深刻地领悟并成功实践了人民意愿对战争结果的决定性作用。斯大林对内施行大俄罗斯主义,对外施行沙文主义,与列宁和毛主席相比,有较大差距。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更差得远。没有入侵阿富汗,苏联不会败亡这么快。至于批评列宁毁灭沙俄帝国的人,则根本没有理解俄国人民对使用暴力维系的沙俄帝国的憎恨以及正义在战争中的作用,属于不入流。

  争夺生存空间的理论以及由这种理论指导的侵略战争在希特勒的时代就已经失败了。再次尝试使用战争夺取殖民地,只不过是又一次历史的反动而已。一切历史事实与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喜剧。

  进一步考虑,美国搞不定朝鲜和越南、苏联搞不定阿富汗,超级大国无力征服第三世界小国,其他国家有什么信心可以使用武力开疆拓土呢?后发国家武力扩张的路在二战时就已经证明走不通了,战后更加走不通。这样的时代,后发国家如果不走社会主义道路,注定在危机中反复挣扎无法解脱。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