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学习和使用外语的目的
最近,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建议说,英语学习确实很重要,但不应占用太多的时间,而且在成绩权重上也应该有所下调。这次教育部反应还是很及时的,针对人大代表的建议,做出了回复。
教育部列举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相关规定,说明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时比例为20%—22%,数学13%—15%,体育与健康10%—11%,外语6%—8%。在高中阶段,外语必修学分课时比例占必修总课时的7%。因此,外语课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
教育部这次反应得很快,应该跟教育部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有关联。当然,有准备总比没有准备要好。人大代表无论是建议还是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政府部门都应该做出这种积极与及时的回应。
然而,虽然在教育部的文件里,外语教学与课时的比重并不大,似乎对于人大代表的建议做出了准确的说明。但是,为什么人大代表还是认为英语教学的比例过大,认为应该下调比重。这可能跟我们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各地各个学校,在外语教学方面所实际用度的时间都有自己的安排有关。
教育部的文件或者指令是纸面上的东西,而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很多差异的。这可能是多年以来,我们在外语教学,特别是在英语教学方面,所花费的课时以及在分数的权重上一直都比较高是有关系的。另外,多年来,在社会上进行英语培训的机构很多,他们安排的课程以及相关的课时也很多,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全国全社会似乎对英语教学都是非常看重的。这可能就是那位人大代表认为英语教学的课时与成绩的比重都异乎寻常地过大过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差不多四十多年前,中国各个学校,无论是基础教育的学校,还是高等学校,虽然都有外语课程的教学,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般都不是很大。对中国学生来说,这种西方语言与汉语言相差得太大,学起来非常吃力,所以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学,当然如果不得不上课的话,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没有太大的兴趣。那时学生中对学外语的反感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吃中国饭,放外国屁”。
然而,在对外开放以后,中国有大批学生出国留学,也有成年的学者出国做学术访问。对普通人来说,出国的机会大大地增加了。因此,很多学生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出国留学,将来还能留在国外生活,当然对于自家孩子的外语学习就极为重视。所谓的外语热、英语热,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上开始升温的。有的学生进了大学,别的课程都在其次,惟有外语是第一重要的。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类似于“新东方”这样的外语培训机构也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到处都生长了出来。在有的大学生那里,别的课程都挂掉了也没有关系,但外语是不可以挂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