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民:谈谈现代货币制度的关键
【提要】保持货币稳定是央行主要职责,但本身难度就很大,其原因是容易受人们思想影响而波动,更需要杜绝外来控制和影响。我们不应当实施资本项可兑换,让央行被动接受西方资本家兑换要求,从而控制我们的汇市和汇率,影响货币数量,从而影响货币稳定,这是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的,包括历史上各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美国和西方承诺可兑换黄金期间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
最近有位权威专家发文【1】,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四项主要工作,笔者赞同该专家观点之一,央行主要职责是稳定货币,主要目的是推动经济发展,这是我国央行法规定的内容。问题是,货币为何不稳定?央行该如何稳定货币?该专家认为,“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中央银行要管好货币总闸门“。笔者并不赞同,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在保持货币稳定方面,央行最重要的职责是依据市场需要,给市场提供合适数量的货币。市场经济下,由于大量交易的存在,市场总是需要一定数量货币。如今的货币都是由央行控制发行来提供的。央行供应过少,就会导致物价下跌,使得企业亏本而倒闭,带来一场经济危机。但供应过多,也会产生物价上涨问题,一不小心就会过于严重,导致经济出现严重问题,如生产者会因原料涨价太快而减少生产,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而崩溃。央行的难点是正确确定市场需要的货币量,而调整货币供应量是十分容易的,例如美国央行主要通过买卖国债来调节,卖出国债,就等于收回市场上发行的货币,而买进国债,就是增加市场上供应的货币。央行管好总闸门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图1 美国历年来通货膨胀率【2】(上)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3】(下)(数据分别来自美国劳工局和总统府白宫,单位%)】
由于央行很难知道,市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是多少,其根源是人们难以预测的思想决定了行为,包括对货币的需求。如果人人都担心货币贬值,不愿持有货币,有了收入就马上购物花掉,则市场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很少,就很可能让物价大涨,货币变得很不稳定。事实上,西方历史上的物价就很难保持稳定,例如,二战后的1947年,当时美国工业生产能力占世界一半以上,储备的黄金超过世界四分之三,声望如日中天,但美国却出现物价上涨20%的恶性通货膨胀,是美国内战以来,一直到今天,都是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如图1)。其主要原因是战时雇佣大量劳动者,甚至包括大部分美国妇女生产军火,也给他们提供了高收入,当时他们的收入主要购买政府债券支持战争,但战争结束后,大都变成购买力,而美国央行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发钞推动增加消费品生产产能,将战时经济及时调整为消费经济。就是说,央行不仅需要准确判断市场需要的货币量,还要将货币投放到正确方向,才能保持物价稳定,这对央行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