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清零政策和开放政策对房价会有什么影响?
几天前问了个问题:
如果各个小区投票选择本小区的防疫政策。
清零小区,24小时核酸,周期大筛,随时封门,拉走方舱。
开放小区,自测抗原,阳性自我隔离。
投票失利的人有权搬走,清零派搬离开放小区搬入清零小区,开放派搬离清零小区搬入开放小区。
小区内部如果人员比例发生变化,还可以再次投票决定防疫政策。
如同东西柏林一样,形成清零和开放聚居区。
最终,哪种小区的房价会更高呢?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有人认为,清零小区的成本高,开放小区的成本低,所以,清零小区住的都是有钱人,必然是清零小区房价贵。
但是,真正有钱的人,比如拐零或者克劳德霍斯这些人,都不在乎房价的人,都出去了,而没有去清零小区生活。
疫情期间,在清零区,你就没事偷着乐吧。问题是,说这话的人的亲人的选择也是宁可在沦陷区痛快地哭,而不在清零区偷着地乐。
有条件选择去清零区,不等于一定去清零区。
选择清零区或开放区,其实取决于个人对较高收入和行动自由与病毒毒性的权衡。
如果病毒如同鼠疫一样,致死率80%,那么清零区的肯定是多数人的选择。清零区的房价必然上涨。那些选择开放区的人,很快就会死光,开放区必然存在大量的无主空房,房价趋近于零。
反之,如果病毒的致死率微乎其微,那么开放区必然是多数人的选择。如果已经到了不工作就要饿毙的时候,那么选择开放区的人必然更多。供求关系决定开放区房价上涨。
我的判断是清零小区的房价和病毒毒性正相关,但是不会偏离到一定程度。因为毒性增强到一定程度,一些开放小区就会投票成为清零小区,毒性减弱到一定程度,一些清零小区就会投票成为开放小区。
当然,这样的分析的前提默认所有人的收入来源类似。
如果收入来源的方式相差悬殊,那么就要增加一个变量。
一部分人即使不工作也有收入,或者可以居家办公,施行清零政策对他们的收入不产生受到影响,或者影响很小,甚至可能增加,他们的选择倾向必然更加倾向选择清零。清零对他们的影响就是行动自由。
不工作也有收入,是一种畸形的分配结果,这种结果能存在必然存在强大的扭曲分配的理论,扭曲了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即使拐零、克劳德霍斯这样的人,也不能完全脱离工作。
居家办公并不普及,除了文艺创作、互联网公司、网络自媒体,可能只有金融投机、新闻媒体(靠翻译摘编汇总境外新闻的媒体)之类。文艺创作者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其他几类的数量与网络发达程度和经济脱实入虚程度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