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等:论美元化的危害及去美元化的必要性和措施
美元化形成机制与去美元化对策研究
鲁春义 程恩富
摘要: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分析了美元化的形成机制、现实影响及其应对措施。从金融化角度来看,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黄金-美元体系、石油-美元体系以及制度-美元体系三个阶段;其中,制度-美元体系即全球金融化体系,是新自由主义制度下,以金融化为纽带实现的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融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的美元国际货币权力进一步扩张;国际货币权力的扩张主要以美元化方式实现,而全球美元化通过商品金融化、技术金融化和制度金融化等三重金融化机制实现,其中商品金融化是全球美元化的形成基础,技术金融化是全球美元化的催化剂,制度金融化是全球美元化的根本保障;以美国利益为核心的美元化给外围国家带来严重后果,外围国可通过推进国际货币多元化、防止技术金融化、充分认识新自由主义“三化”改革的危害等方式去美元化,中国须关注国家对本国金融权力的掌控,应把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作为去美元化根本战略。
一、引言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欧美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使得国际社会开始普遍质疑全球金融化体系中以美元为标的资产的安全性,黄金和大宗商品等将成为各国争相持有的储备。此时持有较多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有两种方式维护自身利益,一是通过出售外汇资产购买俄罗斯等国的大宗商品,二是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更多本国货币购买国外大宗商品,这都将导致美元通货膨胀。此时,美元化国家将遭受来自两个方面的损失:一方面,美元化国家将直接从美元通货膨胀中遭受损失;另一方面,美国采取的防通货膨胀政策直接影响美元化国家经济发展。事实上,已有不少关于美元化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美元化现象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典型的案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拉丁美洲国家。美元化有多种方式:从美元影响范围来看,分为事实美元化、过程美元化和政策美元化(张宇燕,1999);从货币替代的角度看,分为货币替代、固定汇率和法偿货币三个层次(宋卫刚,2006);从功能角度看,有交易美元化、资产美元化、存款美元化等(李扬、黄金老,1999;Reinhart,2003;Mwase,2015),也有因套利而产生的美元化(Geng,2018);根据主导者不同,可将美元化分为官方美元化、半官方美元化、民间美元化等(蔡辉明、易纲,2003);如果按照程度划分,可分为完全美元化、部分美元化以及高、中、低美元化等(Husain,2006)。多数西方经济学者认为,美元化对中小发展中国家(比如阿根廷、厄瓜多尔等)有降低通货膨胀、稳定金融市场的功能(Mary,2008),而且对新兴经济体有稳定经济政策、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功能(Naceur,2015;Mendoza,2017)。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