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今朝 余红阳:对社会生产方式的本体论再认识
【摘要】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是关于社会、经济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理论。围绕生产方式的概念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谓生产方式,顾名思义,就是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的方式。有时,人们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生产同一种产品(如粮食),但使用不同的方式,有时,人们在不过短短的几十年里使用不同的方式生产不同的产品(如农业国的工业化)。因此,生产方式不仅包括投入(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社会关系),包括产出(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社会关系),而且包括投入和产出的对应关系。根据这一理解,生产方式不过是不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对立统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对立统一和这两大阶级各自内部的对立统一。
一、引 言
生产方式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讨论社会革命、人类前途的基本理论,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马克思认为,应当“根据生产资料的进步和已达到的状况”以及实行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来划分和说明“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切阶段”和“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2]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总结道:“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3]根据这个原则,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分析了不同形态的社会的变迁。晚年的马克思,由于发现以俄国、中国等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所具有的和西方社会极为不同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把突破资本主义、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希望寄托于东方。[4]
然而,由于生产方式概念自身的复杂性,也由于生产方式变革的复杂性,一方面,作为哲学大师、文字圣手的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在其涉猎广泛的研究中以信手拈来的(eclectic)方式来使用生产方式概念,比如,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和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无疑把社会生产方式作为关注的焦点,但也不无其它生产方式概念,如物质生产方式(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等)、亚细亚生产方式、商品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5]马克思在表述和运用社会生产方式概念时,有时把它与生产关系对立起来,有时又似乎把它们等同起来。对此,博托莫尔总结道,“马克思并没有从任何单纯的、一贯的意义上使用过这一术语”。[6]恩格斯也曾以一种灵活的方式使用生产方式的概念。比如,他在《反杜林论》中说:“关于地租的理论是经济学中带有英国特色的部分,这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只有在英国才存在着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地租事实上也是同利润和利息分开的”。[7]这种信手拈来和灵活运用就使得后人对于马克思的理论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解读,从而使得至今为止关于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都陷入一种迷雾之中。[8]另一方面,作为初创者的马克思由于精力有限,也由于实践的局限,只是主要对资本主义这种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独特的商品拜物教性质,[9]而不可能系统地阐述生产方式理论,不可能将它形式化、条理化,也不可能产生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系统理论。而正是这一点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自身的开放本质。比如,当金融变得十分重要时,就需要一种金融生产方式理论。[10]当然,这种开放本质拒绝对马克思本人生产方式理论的随意性解释和发展。随意性解释和发展只能意味着背叛!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