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三人谈:如何跳出“门票思维”,激发消费新动能?

2023-07-30 479 0
作者: 王琢、范志辉、洪勇 来源: 环球时报

  编者的话: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热门景区“陪跑式抢票”、演唱会门票“一秒售罄”等话题屡上热搜,相关案例表象不同,背后都折射出基于“门票思维”的文旅产业运营逻辑。这样的思维是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该如何进一步激发产业动能,承载并满足公众庞大的文旅消费热情?

  以疏代堵释放文旅产业动能

  王琢

  门票直接体现了文旅产品的价值。大众游客市场对于头部景区的追捧,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将继续存在。然而在有限的承载能力之下,消费者约票难、买票难等挑战在今年暑期矛盾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出行的积极性,更阻碍了由此衍生的二次消费。对于像北京、西安等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型目的地而言,能否“抢到”其头部景区、文博院馆等核心场馆门票,甚至直接影响了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

  上述现状呼唤从业者应从“门票思维”中跳脱并转型,以精细化运营解决粗放式管理的困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何让龙头景区的游客动起来,游览动线活起来,在承载能力允许的前提下,利用智慧旅游手段,合理界定瞬时承载量,实现分时预约、分散入园,并用精细化管理取代粗放式运营,用合理规划动线的方式,有效提升景区等场所的游客承载量,对“门票经济”的第一难点“买票难”进行有效疏导和解决,是值得思考和实践的重点。

  例如自2015年6月13日“中国文化遗产日”起,故宫开始实行每日限流8万人次的强制限流措施,并同时推行实名制售票的机制,有效打击了“黄牛”囤票、倒票的非法行为。从粗放入园到强制限流,故宫在文物保护和旅游接待方面实现了阶段性的平衡。

  但在当前暑期亲子游、文化游井喷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利用智慧分流,实现瞬时承载量下的游客有序游览,则需要从赋能产业发展角度做出进一步思考和调整。

  放眼全国各地,今年夏天以来,北京、上海、江西、广东等多地推出的“夜场博物馆”活动;敦煌莫高窟通过开发数字博物馆、手机博物馆等方式,推动游客多渠道观赏、分散式体验互动等等。上述手段,都可以提供借鉴与思考,成为突破“门票思维”、疏解大量旅游需求的有效手段。

  门票应该成为推动文旅经济的杠杆,不应成为阻碍经济的桎梏。在解决门票经济的困境中,我们一方面应该利用行业监督管理工具,对“陪跑式抢票”等不合理行为进行管控和引导,让大众消费者能够通过合理的途径和渠道买到心仪的门票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推出附加值高、可选择性丰富的打包类产品,或通过跨界融合、联合营销等途径,将文旅产品按照用户画像和消费习惯进行组合,充分发挥门票对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用疏代堵,释放文旅产业新动能,推动目的地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作者是中国旅游协会旅游营销分会副会长)

查看余下6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