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伦:人工智能化时代中国政治话语权提升困境、内因及突破
【摘要】中国政治话语权提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美西方资本主义话语影响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为核心的中国政治话语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政治成因的解释、中国教育的政治价值取向、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等方面都备受美西方话语的纠缠。能够被纠缠的内在主因,一是中国政治话语存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话语表达不一致,二是缺乏有效的协同话语,三是话语创新跟不上实践步伐。走出困境,摆脱美西方话语纠缠,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这一关键词,发挥党和政府的主体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和“话语清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取向,推动各学科各领域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和自信。
福柯讲,话语就是政治。西班牙安东尼奥·德·内布里哈也说,话语从来都是帝国的最佳伴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中国政治话语在国内外获得广泛的理解、认同并传播是基本标志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外的舆论场上,围绕新疆棉花、俄乌冲突、中外抗疫决策优劣等话题,从中国与美西方的舆论战较量来看,中国政治话语依然呈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p346)。
当今以ChatGPT为代表的内容生成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其本质是对已有的人类知识储备的机器再加工,再通过人机对话完成对人的再教育。抛开其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具体影响不谈,仅就人类社会科学发展而言,它必将深刻改变未来人类每天接受的信息内容,从而最终重塑人类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它能获取的原始信息的科学与否,以及其设计者的价值判断正确与否。如此前景下,谁掌握了制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谁就掌握了未来的主导权。基于此,无论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还是基于推动人类社会正向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传承,中国政治话语都必须立足于这一新技术的长远社会影响而进行话语权提升设计和实践。
一、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
中国政治话语,即是表达中国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情感的话语,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语言符号、概念、范畴、命题、判断、术语等构成。本文的中国政治话语特指由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创造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
中国政治话语的本质属性由“社会主义”一词限定。对于社会主义图景,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描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种社会的实现主体是“现代工人,即无产者”,[2](p51.34.)实现办法则是通过“不断革命”,建立“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以“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3](P117)社会主义既代表了一种理想社会的价值追求,也代表了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形态,更代表了实现这种价值追求和制度形态的理论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