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美好风味”背后的食物体系阴影

2023-09-17 809 1
作者: 记者 来源: 食物天地人

  导 语
  开学季,“预制菜进中小学”的新闻在各地陆续爆出,不少人纷纷指出,“接受预制菜不等于接受预制菜进入校园”,这让预制菜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公众的讨论和质疑。
  即便早期甚至可能有优秀的中央食堂配送的高端预制菜,但只要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不是校园餐饮的目标,学校的真正目的是更好的实现交换价值——赚钱,那最终不合格的、过度加工的、过度添加的预制菜劣币驱逐良币是有极大可能的,难道我们要到时候再“亡羊补牢”吗?所以问题在于能否把青少年的健康发育包括与食育教育的结合作为校园餐饮的第一目标。校园餐饮是一个事业,不是一门生意,但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都是把学生作为消费者来看待的,那么他们自然就沦为各种不健康食品的消费者。
  在我们这个越来越追求效率的时代,预制菜看似是顺应了潮流,便捷了生活,但若细想,预制菜似乎也侧面地反映出工业化生产埋下的食品安全隐患,也改变了我们的饮食习惯。如果追问我们的食物结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就要追溯到全球化的食物体系和食物政治。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今天我们推送一篇2018年澎湃新闻与清华大学严海蓉老师的访谈。
  采访者&撰文|朱凡
  受访者 |严海蓉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
  责编 |Jasper
  后台编辑|童话
 

  01

  霸权与全球食物体系的形成

  Q1

  澎湃新闻

  最近,一部叫做《风味人间》的美食纪录片大热,它把中国食物放在历史脉络和全球视野当中进行呈现,并且讲述了很多传统食物和当地风土人情、食物与人、食物与自然之间的故事。这虽然是一部面向城市观众的商业纪录片作品,但这些主题似乎和“人民食物主权”网络一直想要传达的理念存在不谋而合的地方?

  严海蓉:的确,我觉得《风味人间》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一个食物的影片,它呈现了食物如何沟通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其中有自然之美、劳动之美、人情故事,这些元素的结合调动了观众的口腹,温暖了大家的心情。但另一方面,它又让人觉得,它所呈现的好像是夕阳中远去的牧歌、日落前即将消失的瑰丽。它对工业化农业或者说工业化的食物体系抱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所选择呈现的是在阴影以外的美好光点。

  “食物主权”网络和它相似的地方是:我们都会很珍惜人类的创造性和食物的多样性;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认为不仅要看到阴影之外的东西,也应该正视阴影本身,更重要的是要直面问题的症结。我们不但要引入历史和文化的视野,也要引入食物的政治经济学。人们通常会把饮食习惯看作人们自发的选择和追求,但是往往不是这样的。

查看余下8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