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波:毛时代历史或更须深入解读
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会因为地域不同而路径迥异。早在工业革命之前,大多数地域的发展不外乎两种情状:农业或牧业;海上捕捞也属于牧业的另类表现形式。自从三皇五帝以来,生活在华夏大地的炎黄子孙几乎都以农业种植维持生存;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听天由命。年成好,肯定丰衣足食;而洪涝或旱灾,则必定出现饿死人情况。
正因为农业生产存在天然的不足,以致古人便找到兴修水利的应对策略;洪涝时可通过水库蓄积水源,旱灾时又可通过水库而灌溉农田。最突出例证便是战国时期的李冰父子所建设的都江堰;事实上,也是因为都江堰的建设而让曾经的“人或成鱼鳖”的成都平原最后发展成富庶繁荣的“天府之国”,足见水利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然而,类似于都江堰这种有助于社会发展的水利建设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并不多,所以,“靠天吃饭”还是神州地面上的普遍现象。即便以被渲染成“康乾盛世”的情状而言,马嘎尔尼拜见乾隆时,也对普遍见到的普通民众所呈现的“面黄肌瘦,严重营养不良”的表现而甚感意外。可以说,没有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水利建设,神州大地上的炎黄子孙始终会被粮食危机所困扰。刚刚看到风吹麦浪发来的内容,令笔者甚为欣慰;他的大作在水利建设的基础上还有更深入的铺展,无疑为共同探讨未来发展提供助力。先将风吹麦浪的大作附呈于后,然后再追加笔者的些许补充。
以下是风吹麦浪的原文。
比较公认的看法,一个国家的人均粮食饥饿线是240~250公斤,半饱线是280公斤,安全线是300公斤,温饱线是350公斤,小康线是400公斤。由于饮食结构不同,欧美认为温饱线是400公斤。
水利化、良种化、化肥化、机械化和农业劳动者是构成农业生产力的五个要素。其中最核心要素是水利化,没有水利化就没有抗洪抗旱能力,每遇水灾或者旱灾必然会导致颗粒无收,必然会引起饥荒。解放前没有水利化,几千年停留在原生态农业生产力水平状态,人口天花板是4.5个亿,突破了就会年年闹饥荒,三五年一次大饥荒。饥荒是1840~1949年这109年人口仅仅增长一个亿的最根本原因。
1949年以前的一百多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长期低于210公斤,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人口几乎零增长,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面粉就是明证。
195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239公斤破历史记录,依旧是饥饿状态。
196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280公斤,比解放前增加了70公斤,突破饥饿线,实现了半饱(半干半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