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一带一路”是寻求所有国家最大利益公约数的尝试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近日举行。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成果有目共睹。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薛力访谈“一带一路”研究的权威专家,从不同角度梳理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
访谈对象: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访谈人员:薛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薛力: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因是什么?
陈文玲:“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首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产物,是应对、解决或者缓解、降低“四大赤字”的一种创造性的探索,也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寻求所有国家最大利益公约数的一种尝试。共建“一带一路”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融为了一体,是寻找人类命运向何处去,决定世界前途命运的方向性探索,回答了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这个探索经过了发出倡议到共同响应,形成携手共商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局面。
现在人类社会最需要解决的几个最大的问题或者公约数,第一就是发展,发展是最大的公约数。一方面上个世纪民族解放运动中独立的150多个国家需要发展,他们还在贫困中探索。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也需要再发展,很多老牌工业化国家,制造业等综合实力已经退出世界前10位,排在经济总量世界前10位的国家有3个是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GDP超过了英国,俄罗斯现排在第9,未来发展中国家会越来越多。
“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宏大的国际战略眼光和超前的战略谋划能力。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世界发展大势,针对解决全球最深刻、最集中的难点,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超越了单个国家利益的局限性,提出了一个跨历史周期的、跨不同国家发展阶段的、跨不同文化习俗的伟大探索和尝试。
薛力:对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整体评价是什么?
陈文玲:我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发展史、世界经济史和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之所以称它为标志性事件,第一,它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第一个完整的解决世界性问题的中国方案,且成为了全球的公共产品。我个人认为,它用古丝绸之路文化的精神赋能,成为了新时代一个全新的价值符号、取向和追求,这个价值追求不是霸权主义的,更不是要创造一个单极世界,而是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有利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创造更好前途命运的一种新的平台、载体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