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大力推进调查研究 建设社会学中国学派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有许多新的社会问题需要调查研究。社会学是经验科学,是一个有强烈问题意识和经验本位的学科。遗憾的是,社会学界对调查研究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不足,亟须积极推进调查研究,让社会学研究更好地扎根中国大地。
社会调查是迈向实践的社会学研究的前提。坚持经验本位的社会学研究,问题意识应来自社会调查,研究立意需要回应社会实践。基于此,社会学研究应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大循环模式。理论源自实践,是对经验的抽象;理论也要服务于实践,可以上升为具体的经验,服务于对经验的解释。当前学界却流行“理论→实践→理论”的小循环研究,研究问题意识源于理论假设,研究落脚点也仅是为了弥补既有理论缺陷。在这一研究范式中,社会调查仅仅是为了寻找证据材料,服务于精致论证。其结果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一方面存在缺乏调查研究证据的“大而化之”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存在调查研究不扎实、与实践相距甚远的“自说自话”的研究。
社会调查是改变学风文风的重要途径。社会学研究是科学、专业的研究,也是面向大众、具有极强公共性的研究。具体而言,社会学研究不仅要承担专业知识积累和理论创新的职责,也负有向社会各界解释社会问题、为决策和执行机构提供咨询建议的职责,要提供让大众有共鸣的学术创见。因此,面向大众的学术,是社会学研究的品格。当前的社会研究充斥着烦琐主义、术语泛滥问题,使得社会学研究一定程度上远离了真实社会。为此,我们倡导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和直白的文风。这方面,毛泽东同志写作的社会调查报告,其文风和学风值得我们学习。在社会学界,费孝通先生的社会调查研究,也是面向大众的学术研究的典范。
社会调查研究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基础。社会学是一门外来学科,其理论和方法大多源自西方。西方前沿的社会学研究,往往是回应欧美发达国家的现实问题。但中国社会学有自主性传统,吴文藻等中国社会学前辈在引进社会学时,便有鲜明的本土化意识。然而,当前社会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低效“对话式研究”:研究的问题意识往往源自西方,学术发表也是在西方学术期刊上,评价标准也主要遵从以影响因子为主的国际期刊分类标准,这影响了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生产。社会学只有扎根中国大地,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问题,并在学术、政策和社会公共领域持续发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才能不断提升对经验的认识水平,提升理论思维高度,真正有助于对实践的解释、预测与指导。